低碳經濟概念范文

時間:2023-03-19 20:40: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低碳經濟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低碳經濟概念

篇1

關鍵詞 低碳村鎮;概念;途徑;案例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014(2010)12-0052-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11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 也是人類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全球環境問題 , 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 、 氧化亞氮(N2O) 等溫室氣體而引起的。所以,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 經濟, 已經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 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出路[1]。2 009 年11 月, 我國政府對外正式公布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 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 期規劃,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2],綠色低碳經濟作為重要內容將列入國 家“十二五”規劃綱要[3]。城市作為我國經濟社會活動的中心,能源消費量占全 國消費總量的60%之多,城市人均能源消費為農村人均能源消費的3倍左右。隨著城市化進 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擁入城市,能源消費行為發生改變,人均能耗迅速增加,交通用能 也將增加,必將推動城市能源消費量的增長[4]。在此情況下,大多數研究集中在 了低碳城市、低碳社區方面[5-9],而農村低碳目標如何實現,部分學者僅 對低碳農業和農村能源進行了探討,只有少數地方在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嘗試了發展低碳村 鎮的探索[10-12]。

1 低碳村鎮的提出

中國有48 000多個鄉(鎮)、691 510個行政村,農村人口有9.4億,真正長期居住在農村的 農民7.5億左右,解決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是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 有18億畝農田,土壤容重平均為1.2 t/m3,土壤有機質每增加1‰,可培育600-800 kg/hm 2的糧食生產潛力,從大氣中凈吸收30億t的CO2,當前我國經濟活動排放的凈CO2約為 70億t,2015將在100億t左右。中國可開發的生物質能源總量約為5億t標煤,遠期可達10億t 標煤,以5億t標煤計算,生物質發電可滿足中國能源需要的20%以上的電力,年減排CO2約 3.5億t,SO2、N2O、煙塵等2 500萬t。

村鎮是農村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城鎮/農村居民的總能源消費比為2.55∶1,人均能源消費 比為35∶1,主要是間接排放差距為1.779億t碳,2009年的城鎮化率466%,隨著農村城鎮 化進程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農村傳統的以秸稈、薪材為主的能源結構必將產生巨大的轉變 ,節能減排潛力巨大[13-16]。因此,發展以農畜結合、節約能源、減少污染、培 肥土壤、開發生物質能等為主要內容的低碳產業,推廣清潔能源改善農村人居,培育農民低 碳發展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現代農村社會發展的必 然趨勢。

2 低碳村鎮的概念與內涵

低碳村鎮指在一定規劃、政策和制度建設的推動下,公眾以低碳為理念和行為特征廣泛參與 ,以村鎮為核心,以人居、環境為切入點,以農民種植和養殖高效產業化為重點,實現“資 源高效、農民增收、環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資源高效(Resourcesaving):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之一,資源約束與 經濟發展矛盾日益突出,但同時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水資源利用率是世界先進水平的1/2 左右,秸稈利用效率約40%,70%以上畜禽糞便有得到資源化利用。以低碳技術為主,在提升 農業光、熱、水、土、生物等資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時,重點提高化石能源和化肥的投入產出 比,把傳統農業轉型為資源高效型的農業產業,是發展低碳村鎮的基礎。

農民增收(Peasant revenue increment):生存和發展是中國農村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城鄉收入比例約3.21∶1,通過發展資源高效型的農業產業,提高單位面積農業產出效益和 規模效應,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是發展低碳村鎮的核心。

環境友好(Environment friendly):營造友好的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 又能為城鄉一體 化提供美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低碳村鎮的保障。

食品安全(Food security and safety):提供潔凈的生產環境, 推廣合理的生產方法, 在 無污染的農業環境下, 達到生產與生態的和諧關系, 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安全鏈條,

讓民眾可以吃到足夠數量、健康安全的農產品,是發展低碳村鎮的關鍵。

低碳排放(low carbon):以C庫大于或等于C源方式實現較低(更低)或零理想狀態的溫室 氣體(CO2為主)排放,是發展低碳村鎮的目標。

3 實現低碳村鎮的途徑

根據低碳村鎮“資源高效、農民增收、環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的內涵,主要途徑 如圖1所示,一是支撐低碳消費觀念和意識形成的村鎮居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二是支撐形成土壤C庫來提供安全食品和保證農民增收的低碳產業關鍵技術,三是支撐人居 環境低碳排放的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和清潔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四是保護和提升綠色植被的生 物固碳能力4個方面6項內容:

(1)村鎮居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模型構建與系統開發。 充分借鑒國內外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計算模型,結合典型區域低碳村鎮建設目標, 利用生命周期評估(LCA)法建立試點村鎮的居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評估模型, 開發低碳村鎮居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便攜式計算器(低碳智能伴侶)。

(2)營造有機農產品生產環境。 集成沼氣工程、微生物利用、設施農業工程、生物綜合防治和有機肥料生產等技術,建立低 碳農業系統技術體系,制定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HACCP技術規范,搭建便捷的食品安全 追溯體系,通過城鎮居民的自覺消費增加農民收入和形成農田土壤因碳“埋單”的良性循環 機制,重點建設“種-養-沼-蚯蚓- CO2 施肥-太陽能”六位一體的能源生態設施大棚。

(3)村鎮生活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 建立低碳村鎮生活垃圾分類標準體系,重點結合沼氣和有機肥料生產技術實現生活垃圾的資 源化利用。

(4)源綜合利用村鎮清潔能。圍繞農村可再生能源利 用技術進行集成創新,重點是 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主要包括微 生物技術、生物燃料技術、生物質發電技術,也包括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在低碳村鎮建 設上的應用技術。

(5)改造村鎮新型農居。 圍繞試點村鎮節能型傳統農居,應用綠色建筑材料,采用沼氣集中計量化供暖系統重點改造 傳統曖炕結構,徹底改變農村冬天用煤、農田秸稈和薪材林取暖的習慣。

(6)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 樹立景觀生態學的理念,充分利用森林巨大的生物固碳能力,重點建設村鎮周邊的田間林帶 、道路林帶和景觀林帶,保護自然生態林,建設風景秀美的低碳村鎮。

4 低碳村鎮案例分析

牟平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莒格莊鎮崖子村全村377戶,971人。現有耕地2 086畝,山嵐1 7 00畝,果園360畝,全村居民以農業、果業生產和畜牧養殖業為主,2007年全村年總收入2 3 31萬元,人均純收入6 278.7元。過去村內街道崎嶇狹窄,高低不平,垃圾、糞堆、草垛到 處可見,生活污水四處橫流,給廣大村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不便。2007年在鎮黨委政府的 大力倡導和支持下,村兩委從村容村貌整治入手,多方籌措資金,投資25萬元硬化街道6 60 0多 m2,投資10萬元漿砌排水溝2 000多m,投資63萬元美化綠化街道200 m2,安裝路燈 29盞,投資3萬元修繕了辦公場所。2008年,投資7萬元,共建農村戶用沼氣235個,并配套 進行改廚、改廁工作;2010年,投資300萬,規劃建設“六位一體”蔬菜大棚30個。

牟平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莒格莊鎮曲河莊村,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灌溉水純凈,且是牟平區首批沼氣村,家家戶戶有沼渣、沼液,現有果園500畝,全村已建成沼氣池22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90%,并以沼氣為紐帶,發展“種植+沼氣+養殖+大棚”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三條主線,依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生態經濟學原理,以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改善生產條件、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目標,實施“生態農業村”建設項目。通過沼氣建設與沼渣沼液的利用,“四位一體”蔬菜大棚建設,生態果園建設生產有機果品,中國林蛙與林業共生立體循環特色經濟發展等模式,逐步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努力推進農業由數量速度型向結構效益型、由資源外延型向產品系列開發型的轉變,把曲河莊村打造成煙臺市“生態農業第一村”。

經濟效益:以“六位一體”能源生態示范大棚為例:充分利用農田秸稈資源、生活垃圾和養 殖業資源,進入沼氣池變成沼氣、沼液、沼渣,有機肥及沼渣等還田取代50%的農田化肥, 生態大棚全部使用有機肥料,按“5頭豬+20 m3沼氣池+2畝果園+太陽能+0.8畝大棚”計算 ,經濟效益可達到7-8萬元。不計勞動力成本,平均每頭豬凈收益500-600元,平均每只雞的 凈收益1.7-1.8元(5-6萬只/棚/年),有機果蔬的價格是普通產品的3倍以上,若再按國際總的來說,低碳村鎮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新 概念新探索,需要不斷的完善和充實。但是,在中國地方實踐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行動中,以 “資源高效、農民增收、環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為總目標的低碳村鎮建設,對于 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探索農村層面的國家低碳排放目標,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 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 低碳發展論[M].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 09:3-7.[Zhang Kunmin, Pan Jiahua, Cui Dapeng. Low Carbon Development [M]. Bei 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s Press, 2009:3-7]

[2]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EB/OL].2009-11-26. http:∥省略.[ Con tro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ction Goals in China[ EB/OL].2009-11-26. http: ∥省略.]

[3]梅東海,祝雅輝. 低碳經濟時代的政策調整與制度創新:第67 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綜述 [N].中國改革報, 2009-11-09.[Mei DongHai, Zhu Yahui. Low Carbon Economy Times

Policy Adjustment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of Article 67 times Chin a Reform International BBS[N]. China's Reform, 2009-11-09.]

[4]以低碳城市為主線.發展中國低碳經濟[J].工程機械,2010,4(1):72.[Developing L ow Carbon Economy by Low Carbon City in China[J].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E quipment,2010,4(1):72.]

[5]付允,馬永歡等.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1 4-19. [Fu Yun, Ma Yonghuan, etc.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Low Carbon Economy [J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3):14-19.]

[6]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8,15(4).[Xin Zhangpi ng, Zhang YinTai.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y [J].Urban Studies,200 8,15(4).]

[7]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84-87 . [Jin Leqin, Liu Rui.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l Transformation [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2009,(1):84-87.]

[8]邱敏芳,周璐. 低碳經濟的發展途徑之一:低碳城市[J].現代商業,2010:255-257.[ Qiu Mingang, Zhou Lu. Development Way of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City [J ]. Modern Business,2010:255-257.]

[9]單曉剛.從全球氣候變化到低碳城市發展模式[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 (1).[Shan Xiaogang. From Global Climate Change to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M odel [J]. Journal of Guiy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0:5(1).]

[10]趙其國,錢海燕. 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 5).[Zhao Qiguo, Qian Haiya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inking of agricultural de velopment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8(5).]

[11]杜受祜. 低碳農業:潛力巨大的低碳經濟領域[J].農村經濟,2010,(4):3-5. [Du Sh ouku. Low Carbon Agriculture: Huge Potential for Low Carbon Economy [J]. Rural

Economy,2010,(4):3-5.]

[12]李明賢. 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的技術鎖定與替代策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0,11(2). [Li Minxian. Pen talk on circular economy and modern agricultu re [J].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11(2). ]

[13]劉漢元,劉建生. 能源革命改變21世紀[M].北京: 中國言實出版社,2010:121-131. [Liu Hanyuan, Liu Jiansheng. New Energy Revolution: Changing the 21th Century[ M]. Beijing: Chinese Yanshi Press, 2010:121-131.]

[14]崔民選.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9)[M].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09:306-309.[ Cui Minxuan.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M]. Beijing: Social Sci ences Academic Press(China),2009:306-309.]

[15]魏一鳴,劉蘭翠等.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F].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86 -90.[Wei Yiming, Liu Lancui, et al. China's Energy Report (2008) [M]. Beijing:

Sciences Press,2008:86-90.]

[16]統計局.建國6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提高5倍多[EB/OL].2009-9-18. news.省略.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NBS): Urban ization Level 5 Times Mor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in 60 Yea rs [EB/OL].2009-9-18. news.省略.]

Low carbon villages and towns: a new concept of low carbon econom y

WU Yongchang1 HU Zhiquan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IARR P),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AS),Beijing100081, Chin a;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 (CAAS), Beijing100081,China)

篇2

關鍵詞 旅游;低碳經濟;低碳發展;氣候變化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8-016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6

低碳旅游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協調旅游業發展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必然選擇。在實現低碳發展的過程中,各國、各地區因為不同的資源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對什么是低碳、如何實現低碳發展有不同的要求。正確認識低碳旅游概念是開展低碳旅游規劃,實現旅游行業低碳發展的前提。實現低碳旅游發展的途徑主要有5個方面,既包括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常規的工作方式,也包括使用排放配額“抵消”已經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等途徑。各地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低碳旅游發展規劃,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揚長避短,既實現行業發展并促進地方低碳經濟發展進程,同時為保護氣候環境,實現氣候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1 低碳旅游的背景

化石燃料燃燒產生CO2排放,自工業革命以來呈現劇烈增加的趨勢。全球與化石燃料相關的CO2排放,從1920年的34億t,增長到2007年的295億t,增長了8倍[1]。根據不同情景下氣候模式的預估值,未來幾十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將繼續增加[2]。《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指出,為保證氣候安全,各國應加強合作,“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使生態系統能夠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免受威脅并使經濟發展能夠可持續地進行”[3]。減緩氣候變化,防止因人為排放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安全問題,成為國際社會協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注重點?!毒┒甲h定書》規定了發達國家締約方在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08-2012年)相對199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每年整體減排5.2%,發展中國家此間相對寬松;而在2012年后國際氣候制度談判中,要求發展中國家采取減緩行動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修路建橋、蓋學校、建醫院以及建住房等都需要消耗能源,也必然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如何在發展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之間找到出路,實現對兩者的兼顧,國際社會提出了低碳發展和建立低碳經濟的構想。

低碳經濟術語的首次正式出現是在2003年2月24日由英國時任首相布萊爾發表的《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英國在《能源白皮書》中指出,英國將在2050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水平上減排60%,從根本上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經濟的國家。2006年10月,由英國政府推出、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 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4]。2007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未來溫室氣體的排放取決于發展路徑的選擇。2009年,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報告把“低碳經濟”界定為“一個新的經濟、技術和社會體系,與傳統經濟體系相比在生產和消費中能夠節省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還能保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勢頭”[5]。

低碳經濟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實現低碳經濟需要由社會經濟的所有行業、多個單元齊頭并進、共同推進實施。旅游業,是第三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模式也必須與國民經濟及其他產業部門配合,走低碳發展之路。“低碳旅游”在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中提出并受到關注。該報告由世界旅游組織以及國際航空、海運和陸路運輸組織聯合研究完成。報告顯示,世界旅游業(包括與旅游業相關的運輸業)碳排放占全球總量的5%,其中運輸業占2%,純旅游業占3%[6]。報告同時也提出旅游業的減排目標,在未來15-20年內,將旅游業包括相關運輸業的碳排放總量年增長控制在2.7%以內,并最終向整個行業的碳中和方向邁進。

隨著低碳經濟、低碳發展在全球的快速推廣和實施,低碳旅游也被越來越多提及并研究制定相關的發展規劃和行動。但什么是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實現途徑以及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綠色旅游的區別等問題,尚存在不同看法。

2 低碳旅游的概念

篇3

【關鍵詞】 低碳經濟 環境審計模式 研究

本文分別從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背景、問題的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及構成、環境審計的定義及內涵、基于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下引入環境審計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經濟在環境審計中的應用做了以下研究。

1. 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背景

所謂低碳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的減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近幾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據預測,中國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在節能減排問題上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壓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根據自身的資源和環境條件,提倡節能減排,避免走很多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 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低碳經濟模式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有關組織的廣泛關注和青睞,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有利于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是我國承擔國際義務, 提高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戰略舉措。低碳經濟的發展為環境審計提出了新的課題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審計方向與重點;將低碳經濟引入環境審計工作,是推動環境審計與時俱進發展的重要途徑。

3. 低碳經濟的概念及構成

2003年,英國政府在題為《我們能源的未來——創造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主要特征,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狹義上講,低碳經濟是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主要目標,通過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減排技術創新等,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相分離,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廣義上說,低碳經濟是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低碳發展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將導致能源消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的全新變革,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4. 環境審計的定義及內涵

根據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環境審計委員會提出的定義框架,政府環境審計被界定為“為促進政府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由審計機關對政府和(或)企事業單位等被審計單位的環境管理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性所進行的監督、評價和簽證等工作”。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對環境審計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是環境審計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決定了環境審計的本質目標和具體目標;二是環境審計的具體目標包含鑒證評價與管理建議,環境審計首先要對環境管理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性進行評價,同時還要對資源與環境保護提出管理建議,有效發揮審計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免疫系統”作用。

從審計目標來看,環境審計實際分為狹義的環境審計和廣義的環境審計,前者側重于資源環境合規性審計(如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情況等)與環境財務審計(如排污費的征集與使用情況等),后者側重于環境績效審計的范疇,能夠有效地將經濟與環境聯系起來,用以衡量環境對經濟的貢獻以及經濟對環境的影響,并向決策者提出建議。

5. 基于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下引入環境審計模式的必要性

在環境審計中引入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保證了審計工作符合環保的最新發展方向,有利于發揮審計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5.1引入低碳經濟概念是環境審計事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10%,到2020年達到15%;并在哥本哈根會正式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碳生產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見,低碳經濟是我國資源環境保護重要的發展方向,是向國際社會的鄭重承諾;發展基于低碳經濟的目的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更好的可持續發展,它與環境審計的最終目標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是完善環境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需要

低碳經濟涵蓋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低碳發展等多個領域。根據我國發展規劃與國際承諾,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比等低碳指標已正式列入我國未來的發展規劃,將低碳經濟納入環境審計指標體系,可以從更加宏觀、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資源環境保護的績效狀況,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環保事業發展的針對性對策建議。

5.3引入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是環境審計與環保學科融合的需要。

環境審計作為一項系統性、綜合性的審計工作,需要根據時展及時融合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等新興環保學科的思想,并將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環境審計工作中去,從而保證環境審計實現與時俱進的發展。

6. 低碳經濟在環境審計中的應用分析

低碳經濟作為一個新理念,在環境審計研究和實踐中尚未廣泛、有效涉及與應用。在環境審計過程中,加強對低碳經濟的探索、分析與應用,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環境審計評價體系。

6.1低碳經濟應用于環境審計的總體思路

根據低碳經濟目標定位,以二氧化碳減排為核心的狹義低碳經濟發展指標可以作為環境合規性審計與財務審計的范疇;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結構的調整、社會消費方式的轉變、城市空間的科學規劃、CO2 捕獲與埋存技術的應用、居民的節能觀念等廣義低碳經濟發展因素,可以作為環境績效審計的范疇。

6.2低碳經濟在狹義環境審計中的應用分析

6.2.1環境合規性審計中需考慮的低碳指標

第一,CO2排放的總量指標。計算CO2排放量時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測算模型CO2 =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類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數),在已知能源類型和規模的情況下,可以估算全社會CO2排放量。為保證更具針對性,可以根據需要將熱電行業CO2排放、工業CO2排放總量、交通運輸業CO2排放總量、建筑、居民CO2排放總量等作為二級指標進行檢查。

第二,CO2減排的相對指標。根據哥本哈根會議要求,應設置以碳生產率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減比例變動,關注碳生產率水平的總體提高情況。在此基礎上還應可將熱電行業CO2減排相對指標、工業CO2減排相對指標、交通運輸業CO2減排相對指標等納入檢查范疇。

6.2.2環境財務審計中需考慮的因素

目前,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資金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燃油稅、資源稅、排污費等專項征收的稅費,這些稅費的征收與使用是環保引導的重要方向,在環境財務審計中需要重點加以關注。此外,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報告建議,在2009年進行燃油稅費改革后擇機進行資源稅改革,在資源稅改革后的1至3年期間擇機開征碳稅,未來也可根據碳稅政策的實際推進加以綜合考慮;二是國家、省、市各級政府安排的環保引導專項資金,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引導符合生態環境優化的各種產業與項目,是環保政策的具體落實措施,也應列入環境財務審計的范疇之中。

6.3低碳經濟在廣義環境審計中的應用

環境審計過程中,不僅應在碳排放的總量和相對量進行研究,還應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進行有益探索,促進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結構的調整、社會消費方式的轉變、居民的節能觀念等。(下轉第132頁)

(上接第108頁)

6.3.1經濟發展的低碳化評價

對于低碳經濟發展的評價應將碳生產率設為核心指標,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首要評價因素。并根據我國結構調整的客觀要求,對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環保產業GDP比重等產業結構指標加以分析;以及考慮低碳技術在產業發展中的應用情況,對傳統產業的低碳改造率、傳統產業生產流程改造率以及資源循環利用率等環保技術的應用指標研究。

6.3.2社會發展的低碳化評價

社會發展的低碳化評價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運輸業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態環境的優化情況。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點包括公共建筑單位面積碳排放量、太陽能利用率等;交通運輸業的低碳化重點包括有萬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車所占比重等指標;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點包括戶均年碳排放量、綠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標;生態環境的優化重點包括土地植被覆蓋率、污染削減率等生態環境指標。

6.3.3能源的低碳化評價

能源的低碳化評價包含能源的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益兩個方面。能源的結構可以分解為化石能源占總能源比例、潔凈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比例等指標;能源的利用效率則可以結合單位工業產值的碳排放、單位農業產值的碳排放、機動車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標進行關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發展評價

低碳科技發展評價涵蓋低碳技術R&D經費占GDP比重、清潔煤高效利用技術、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術、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智能節能技術、CO2 捕獲與埋存技術。需要指出,在環境審計中考慮上述內容,目的在于幫助審計工作更好的分析環境保護未來的發展趨勢,并提出有針對性地建議以幫助決策。

結束語:

可見,中國走低碳經濟道路,既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也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所以說低碳經濟理論的提出為環境審計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下引入環境審計模式的工作中,中國一定能走出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號

參考文獻:

[1] ·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績效審計要素[J];審計研究;1988年02期.

[2] 達巖,陳鋒,吳雪峰;運用績效審計 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廣東審計;2002年11期.

[3] 邢俊芳;印度的績效審計[J];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2003年08期.

[4] 黃曼行;淺論非營利組織的績效審計[J];事業財會;2004年01期.

[5] 劉家蘭 ,王恩山;淺談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J];會計之友;2005年09期.

[6] 史振燕,魏芳;微觀績效審計適用的幾種方法[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7] 周旻;;公共資金績效審計初探[J];審計與理財;2005年S4期.

篇4

【關鍵詞】低碳經濟;理論基礎;經濟學價值

引言

在低碳經濟理論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人對低碳經濟理念有了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而加深對低碳經濟理論基礎的研究,并且了解有關理論的經濟學價值,則有助于堅定人們發展低碳經濟的信念。因此,有必要對低碳經濟的有關理論和經濟學價值展開分析,以便更好的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一、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分析

(一)經濟學理論

從經濟學研究歷史上來看,政治經濟學研究學者西蒙曾經指出,財富是使人們獲得物質性度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人類物質享受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政府成立的目的不僅僅是進行財富的累積,更是為了使所有公民享受物質生活。這一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為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眾多綜合性經濟學理論中,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是四大經濟學體系,都需要利用生態學規律和理論進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運作的引導。從本質上來講,都是從三高一低轉換為三低一高的運作模式,可以實現資源高投入及高效率向低投入和低效率的轉變,并且實現高排放到低排放的轉變。而這些新世紀經濟學理論和思想,就是低碳經濟的主導思想。

(二)能源學理論

世界上的能源數量顯然是有限的,但是經濟發展卻會進行能源的不斷消耗。所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出現了能源不足的問題。改變能源利用方式,從而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才能夠使人類社會的發展情況得到改善。正是遵循這一能源學理論,低碳經濟才取得了發展。通過對廢棄物二次利用情況給予充分重視,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能夠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連續的動力,并且也有助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環境學理論

一直以來,人們都將低碳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聯系起來。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以低碳為重點,需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貫徹低碳環保理論。因為,經濟的發展將給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忽視環境因素進行經濟的發展,將導致環境壓力不斷增加,并且使環境污染不斷加速,從而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所以,想要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得到保護,還要進行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環境學理論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理論,其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二、低碳經濟的經濟學價值解讀

(一)使傳統經濟內容學得到了豐富

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得碳貨幣、碳關稅、碳交易和碳期貨等概念得以出現。隨著低碳經濟理論發展與研究,這些概念也得到了不斷豐富,從而成為了相關學科的研究重點。就目前來看,國際貿易和金融學等經濟學科都對低碳經濟理論及概念進行了研究。而引起氣候變化的因素較多,所以該類問題的處理十分復雜。通過對最基本和最常見的經濟學概念展開分析,則能夠重新進行傳統概念的界定,從而為經濟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因此,低碳經濟理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傳統經濟學內容,從而推動力經濟學理論的發展。

(二)使經濟學體系構建得到了完善

就現階段而言,低碳經濟及相關理論已經被納入到了國際經濟研究中,從而使有關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得到了拓寬。從理論關系角度來看,經濟學為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基礎,所以國際經濟學的發展能夠使經濟學得到進一步延伸,并且使其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而對國際經濟學展開研究,最大的目標就是利用有關理論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通過使國家的國際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則能夠完成與國家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貿易和金融體系的建立。因此從國際經濟學角度來看,其會被劃分成多個部分。將低碳經濟理論融入國際經濟學研究,則能使國家之間的經濟協作得到加強,繼而使其成為真正的國際經濟學。

(三)使新型消費方式得到了推廣

低碳經濟理論的發展,使得低碳經濟與“刺激消費”的不協調關系得到了妥善處理。從國際市場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發達國家的居民將成為消費的主要全體,而這些人的消費方式已經開始轉變,即逐步完成從生存消費到享受消費的過渡。在這種情況下,持續進行物質消費刺激,將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更加嚴重,并且將導致能源遭到過度消耗。而這樣發展經濟,將導致經濟出現毀滅性的發展趨勢。低碳經濟理論的出現,則使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了再次轉變,從而使人們由物質消費轉變成精神消費,繼而使經濟發展獲得了新的動力。

(四)為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途徑

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和能源的不斷減少,人們對環境問題也越發重視。而想要實現環境治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所以使人類的發展受到了困擾。低碳經濟理論的出現,則為豐富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措施。利用界定產權的相關方法,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交易過程中的各項支出得到了大幅度縮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機制的作用則十分有限。此外,在處理無法界定產權的溫室氣體排放治理問題時,也可以采取碳交易、碳關稅和談貿易等低碳經濟相關辦法,從而使環境問題得到進一步接近。因此,在對國家與國家的環境問題進行處理時,通常需要以低碳經濟理論為指導。

三、結論

總之,為加強環境保護,我國還應該堅持發展低碳經濟,以便使經濟發展帶來的碳排放問題得到解決。為達成這一目標,在發展工業經濟的過程中還要以低碳經濟理論為指導,以便通過不斷嘗試新的發展途徑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浩,付皓.低碳經濟的特性、本質及發展路徑新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5:2934

篇5

一、低碳鄉村旅游的概念及內涵

(一)低碳鄉村旅游的概念

在追求“生態文明”“節能減排”的目標下,旅游業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趨勢不可阻擋,鄉村旅游本身具有自然生態性,其發展也必然要求生態化、低碳化。本文通過對鄉村旅游和低碳旅游相關概念的歸納與總結,對低碳鄉村旅游界定如下:低碳鄉村旅游是指將鄉村旅游“低碳化”,是鄉村旅游與低碳旅游的綜合,即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本著低碳經濟的理念,使用低碳技術和相關政策措施對鄉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進行科學開發和合理利用,宣傳倡導低碳理念,讓旅游者在旅行中自覺減少碳排量,實現高效低耗的鄉村資源利用和最小化的鄉村社區環境損害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方式。

(二)低碳鄉村旅游的內涵

低碳鄉村旅游與傳統鄉村旅游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處,低碳鄉村旅游是具有低碳體驗和教育功能,以減少旅游活動中碳排放和鄉村旅游低碳化發展為基礎,重視資源與環境的保護,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低碳鄉村旅游模式的構建

(一)低碳鄉村旅游模式構建的理論

1.循環經濟理論是必備的理論基礎。低碳鄉村旅游注重資源再利用、關注環境、倡導節能減排,在旅游吸引物的構建、旅游設施的建設、旅游體驗環境的培育、旅游消費方式的引導中,運用低碳技術,融入碳匯機理,倡導低碳消費,來實現鄉村旅游的低碳化發展目標。而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可持續重復利用的方法來緩解資源、環境的有限性與發展無限性之間的矛盾,解決日益嚴重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循環經濟在低碳鄉村旅游發展中的應用,事實上就是通過清潔生產、資源再造、環境修復等途徑,形成旅游業與鄉村產業循環體系,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體系和構建低碳保障體系,實現鄉村旅游地經濟、社會和環境多贏的戰略目標

(二)低碳鄉村旅游模式構建的路徑

低碳鄉村旅游模式的構建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不僅需要理論的指導,且需要鄉村農戶、旅游企業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門的共同參與和積極推進。具體模式可參見圖1。

三、低碳鄉村旅游模式實施的方法

鄉村旅游作為國內旅游的重要形式,是國內旅游中的一匹“黑馬”。在全球氣候變化、資源緊缺的大背景下,鄉村旅游開發應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面向低碳經濟,以積極的姿態,學習現有的低碳示范區,引導鄉村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實施低碳鄉村旅模式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政府應加強各部門間的合作,共同宣傳鄉村綠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廣告,強化公眾的環保意識,使其了解低碳旅游,促進公眾在鄉村旅游中主動進行綠色消費,踐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生活。

培養旅游者與農戶的低碳旅游意識,營造低碳鄉村旅游環境。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主體,鄉村農戶是低碳鄉村旅游氛圍的營造者,低碳鄉村旅游模式落實到實踐中并取得可觀效益,最關鍵的就是要使活動主體,即旅游者,和鄉村農戶自覺樹立低碳旅游意識。鄉村旅游目的地可利用多媒體、廣告牌及宣傳手冊向廣大旅游者廣泛普及低碳環保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從飲食、住宿、交通、購物及娛樂活動等方面自覺購買使用含有低碳性質的商品和服務。

低碳循環技術:充分循環利用廢棄物,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低碳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是合理處理鄉村旅游生產和加工環節中產生的廢棄物,應對有利用價值的廢棄物使用物質與能量的封閉循環方式進行再利用處理,形成一個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系統。以沼氣為主的物質能源再循環、廢水循環利用、其他固體廢物的循環利用等方式循環高效的利用資源,減少碳排放量。

篇6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保護;低碳技術

當今世界,我們的環境正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比如氣候變暖,空氣和水資源污染,以及對自然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低碳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低碳環保已經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共識,這就充分體現了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關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態需求。

一、環境保護和低碳經濟的關系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國政府提交《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斯特恩報告》,從氣候學的角度對當前經濟進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梢?,低碳經濟的概念就是由于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而產生的。

國際社會對于溫室氣體減排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催生了時下逐漸流行的低碳經濟概念。自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發表以來,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發展低碳經濟逐步成為一些國家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確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能效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這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二、我國低碳經濟建設中的問題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本國的低碳產業和相關技術。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在低碳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推進低碳經濟建設??傮w來說,我國的低碳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低碳經濟建設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

1.能源消耗持續增加

我國正處在現代化、工業化進程中,穩定與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而能源的持續供應與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必需推動力。能源、鋼鐵、汽車、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的高碳經濟狀態仍然比較突出和明顯。由于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將同時并進,這就必然導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長。而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傳統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據主體地位,對化工能源的持續消費,必然會帶來碳排放物的相應增加,這是與低碳經濟的內在發展要求沖突的。

2.我國的資源儲備決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為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我國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種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數量也相對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雖然我國已經開始研究并開發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種清潔能源,但在短期內依然難以完全替代傳統能源,我國以煤炭等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3.產業結構阻礙低碳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1:5:4,第二產業仍然是主體產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國在國際貿易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而我國目前又處于以高能耗為特征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世界大部分產業鏈低端產品都是在我國制造完成的,這就決定了我國需要消耗大量基礎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業生產技術的相對落后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高碳經濟特征??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產生了嚴重的阻滯效應。

4.低碳技術水平低下

低碳技術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和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產業的目標,至少需要60種骨干技術支持,其中有42種是中國目前沒有掌握的核心技術??梢钥闯?,當前我國在低碳領域的整體技術水平還存在嚴重的落后性。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其先進與否,直接決定著低碳經濟建設與發展能否成功。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應對措施

1.加快產業結構改革

我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工業所占比重過大在所難免,但是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業的發展規模,而忽視了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我國在建設低碳社會的過程中,應該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統籌規劃,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制定完善的產業結構升級和改造計劃。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國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煤炭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難以改變,那么要想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就只能通過提高單位能源的利用效率

來實現。比如通過政府補貼、稅費減免等方式鼓勵企業引進先進高效生產設備;制定嚴格的能效標識制度和能效準入制度,鼓勵和規范家電、建筑等行業的能源高效利用;以價格為杠桿,逐步推行階梯能源定價,從消費者一方入手做到節約能源;加快低碳節能技術的研發和引進,并盡快投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從而實現低碳生產。

3.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究與創新

我國低碳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可以加強與其他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引進提高能效的技術、先進的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等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另外,政府還應該鼓勵支持低碳技術的自主研發以及對引進的技術進行二次創新,使我國在低碳技術領域擁有自己的技術特色從而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總之,發展低碳經濟既是全球環境使然,也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面對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我們應該結合實際,合理改善產業結構以及提高低碳技術等逐步提高我國在低碳領域的競爭力,從而健康快速的發展低碳經濟。

參考文獻:

[1]洪大用.中國低碳社會建設初論[m].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02).

[2]夏光.動員國家力量發展低碳經濟[j].綠葉,2009(05).

篇7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政府、企業都越來越重視經濟發展質量,低碳經濟也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我國由李文虎(2003)在研究英國綠色能源戰略時最早在研究中提到低碳經濟。隨后低碳經濟成了研究熱點,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要發展低碳經濟,如莊貴陽(2007)提出在發展中尋求減排、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是我國化解國際壓力且符合國情的雙贏選擇。當然,我國在處理這一問題上仍存在很大難度,需要跨越許多市場和制度障礙。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經濟概念和發展必要性上。隨著研究深入,研究越來越細化。齊敏(2011)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在對我國低碳經濟的概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中國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對我國30個省市區的低碳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有的學者也開始關注地方低碳經濟發展研究,如張微(2011)對保定市的低碳經濟,劉艷艷(2011)對內蒙古的低碳經濟進行了分析?,F在的研究已經比較豐富,但對邊遠地區的企業低碳經濟意愿研究還比較少,本文著眼于邊遠地區,以麗江,西部邊陲城市為例,來研究邊遠地區企業低碳經濟發展意愿。

2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精心設計問卷調查表,對麗江旅游企業低碳經濟發展意愿進行實地問卷調查,系統地、直接地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來認識麗江旅游企業低碳經濟發展意愿狀況及其規律。輔以對居民、游客、業主、以及到政府有關管理部門的訪談調查,獲取有效的第一手資料,并對各測量指標的選擇、對卷的設計和調查的開展等提出意見。本次調研的麗江旅游企業統計,見表1。本次調研預計調研企業為100家,因為種種客觀原因,最后調查企業為72家,含蓋了旅行社、旅游景區、旅游產品企業和五星、四星、三星和經濟型酒店,包括了旅游業各類企業。本次調研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調查的對象為旅游企業的管理人員。先在幾家企業做了一次預調查,根據預調查的情況對問卷進行了修訂,然后開始正式調查。發放問卷80份,回收72份,回收率為90%,回收問卷有效率為100%。

3調研結果分析

3.1低碳經濟認知度調查

3.1.1低碳經濟了解程度調查

從圖1可以看出,大多數管理者都已經聽說過低碳經濟,只有14%的旅游企業還沒聽說過,但真正了解低碳經濟的企業也還比較少,只有11家,占比15%,說明低碳經濟概念已經傳播開來,但內涵還沒有大范圍的被管理者真正了解。

3.1.2低碳經濟對社會發展重要程度調查

從上圖可以看出,共有65家企業選擇了非常重要或者重要,占比90%,隨著現代低碳、環保等概念的推廣,雖然很多管理者不了解低碳經濟,但都意識到了低碳經濟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只有2家企業選擇了較不重要,沒有企業選擇不重要,2項相加占比僅3%。

3.1.3低碳經濟對企業的重要程度

從圖2反映出旅游企業管理者認為低碳經濟對社會發展非常重要,但跟自己企業聯系在一起以后,旅游管理者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從圖3可以看出,沒有旅游企業認為低碳經濟非常重要,只有12家旅游企業,占比17%。大多數旅游企業選擇了一般,占比67%。有10家企業選擇了較不重要,還有2家選擇了不重要。

3.1.4低碳經濟發展關鍵作用主體

從圖4可以看到,旅游企業的管理者認為政府是推動低碳經濟經濟最重要的主體,67%的企業選擇了政府。其次是旅游企業,占比19%。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到,旅游企業進行低碳經濟的意愿不是很強,更希望政府來推動。

3.2發展低碳經濟接受度調查

3.2.1發展低碳經濟緊迫性調查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大多數旅游企業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并不緊迫,63%的旅游企業選擇了一般。選擇了非常緊迫的只有1%,選擇了較緊迫的也只有19%,2項相加也僅為20%。還有11%的旅游企業選擇了較不緊迫,6%的旅游企業之間選擇了不緊迫。可以看出,低碳經濟對于旅游企業來講還只是停留在一種概念階段,很少有旅游企業有發展低碳經濟的強烈意愿。

3.2.2在政府優惠政策條件下旅游企業參與低碳經濟意愿調查問卷提出,如果政府提供優惠政策,旅游企業參與低碳經濟的意愿。在這個前提下,旅游企業參與低碳經濟的意愿明顯升高,38家選擇了非常愿意,占比53%,28家選擇了愿意,占比39%,2項相加占比92%,絕大多數旅游企業都愿意積極參與,沒有旅游企業選擇不愿意。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如果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將極大的鼓勵旅游企業參與到低碳經濟中。

篇8

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是大勢所趨。面對這場新的工業革命的開始,英國等歐洲國家倡導發展“低碳經濟”,日本提出建設低碳社會,世界各地爭相發展低碳城市。那么,從學術和理論上來講,什么是低碳經濟?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莊貴陽介紹說,英國雖然提出了低碳經濟概念,但并沒有給出明確界定,國內學術界和決策者尚未有明確共識。不過,幾乎所有為低碳經濟所下的定義都指出,低碳經濟的目標是為了應對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挑戰,低碳經濟的實現途徑是技術創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結構的清潔化等等。

英國的低碳經濟概念,是基于一種后工業經濟的假設,其主要的目標是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限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以防止全球變暖的嚴重負面影響,并在此過程中尋求能源安全、新經濟增長點和新國家競爭力來源。英國提出的低碳經濟以最終碳的絕對量減排為依據,基于后工業的假設,這顯然符合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現狀,但沒有考慮到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因此,中國學者對低碳經濟概念的拓展,指出低碳經濟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不是絕對的減排,而是在經濟增長的前提下,碳排放量的不斷降低。

莊貴陽研究員認為:低碳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碳排放約束下,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形態,而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就是低碳發展,強調的是發展模式。低碳經濟通過技術跨越式發展和制度約束得以實現,表現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結構的優化以及消費行為的理性。低碳經濟概念具有 3個核心特征,即 “低碳排放 ”、“高碳生產力”和“階段性”。

上述有關低碳經濟的概念討論表明,低碳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要保障人文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低碳經濟是指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正當時

經濟發展對于后發國家來說從來都是不公平的,但世界向低碳經濟模式的轉型本身是中國一個“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在全球低碳經濟的形勢下,中國面臨哪些機遇?莊貴陽研究員說,首先,把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聯系起來,可以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會督促國內傳統產業升級和新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第二,中國其實有很多低碳產品,這些低碳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錯,比如太陽能、PV板等。雖然這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也有很多污染,但國際市場對這些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中國在這方面會有一些競爭力。

第三就是技術轉移。在這股即將到來的技術轉移浪潮中,我們要抓住機會向中國轉移一些低碳技術,因為這才是低碳經濟收入的大頭。

中國低碳經濟在行動

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中國既有發展的權利,也有保護全球氣候的義務。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緩解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從保障能源供給和能源安全來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也有助于發展目標的實現。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把氣候政策與國家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在發展中尋求減排,走向低碳發展道路,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雙贏選擇。莊貴陽研究員說, 2006年年底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已明確提出中國要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低碳經濟的實質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低碳經濟與目前國內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本質是一致的。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在于龐大的人口基數、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和國際貿易分工中“世界工廠”的地位等。雖然單位產品的能耗不斷下降,但技術進步具有雙重性,產品消費數量的增加也導致能源消費總量的增加。中國通過調整經濟結構、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人口和植樹造林等各種措施,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關于低碳經濟的5大誤區

“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等,目前成為已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但當前對低碳經濟的探討和認識,還存在著多種誤解,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潘家華做了詳細的介紹和解讀。

第一種誤解,認為低碳經濟是貧困的經濟,咱們不能搞。

這種誤解只看到了表面現象,而沒有看到在較高人文發展水平情況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為主的法國,人均碳排放比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低一

半;北歐國家絕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

源,丹麥基本上是風電,挪威、瑞典基本

上是水電。這些國家碳生產率很高,生活

水平也很高??梢?,生活質量并不是用碳

排放的多少來度量的。發展低碳經濟并不

是要走向貧困,而是要在保護環境氣候的

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種誤解,認為一旦搞低碳經濟,那么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業就不能發展了。中國有的地方一開始對低碳經濟、低碳城市很有熱情,但后來不愿意高調踐行,就是因為害怕大型的化工、鋼鐵行業投資受到限制。這完全是誤解。因為任何社會都必須要有一些相對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和產品來保障經濟運行、保障生活質量,否則社會沒法運轉。要是沒有鋼鐵、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即使像英國、意大利那樣,房子都建好了,但也有個壽命期限,一二百年之后還得重建。所以,低碳經濟絕對不應該完全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和產品,而應該想辦法盡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種誤解,認為一旦搞低碳經濟,我

們就不能開車、住大房子、享受空調了。

其實并非如此。在低碳經濟狀態下,

交通便利、房屋舒適寬敞是可以得到保證

的。歐洲現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熱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風、地熱把室內溫度調控到一個合適的水平,能保持很長時間。在交通領域,我們可以開發太陽能汽車、生物燃料汽車等;同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經濟并不一定會降低我們的生活品質,相反,生活品質可能還會得到改善和提高。第四種誤解,搞低碳經濟要用先進技術、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們做不了。這聽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不對。從長遠戰略上來看,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今后的競爭不是傳統的勞動力競爭,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競爭,而是碳生產率的競爭。如果我們為減少成本,圖當前一點蠅頭小利,將來我們的產品、產業甚至整個經濟就可能沒有競爭力,從而被排斥出世界經濟的主流。從現實競爭力來看,這種說法也不成立?,F在歐洲、美國的很多產品都有“碳標簽”,標明該產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費者會有意識地選擇低碳產品,如果我們的產品碳含量比較高,別人不買,我們就失去了市場。把長遠戰略、現實競爭力、環境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發展低碳經濟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競爭力的低成本。第五種誤解,認為低碳經濟是好東西,但太遙遠,我們現在還沒到發展低碳經濟的水平,以后到了那個水平再說。這種認識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低碳經濟是點點滴滴匯集起來的,任何節能的、防治污染的、環境友善的行為,都是對低碳經濟的貢獻。我們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關閉小火電、小水泥;作為消費者,隨手關水龍頭、關燈,把白熾燈換成節能燈,用太陽能熱水器,這都是在向低碳化邁進。所以低碳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生活、生產、消費中。

2010年11月25日,“2010中國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高科技國際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舉行。圖為來自臺灣的“增程插電式試裝車”?!分袊娮涌萍技瘓F展示自己的聚光光伏光學發電系統。此發電系統成本低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高效聚光電池轉效率達到40%,放大倍率達500~1000倍,可用于不同規模電站使用。

國外的低碳實踐

自2003年英國政府提出低碳經濟概念以來,不僅歐盟、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相繼制定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措施,而且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等經濟轉型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也陸續開展了低碳經濟政策研究。低碳經濟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更主要的是出于產業競爭力的考慮,低碳經濟有條件成為帶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引擎,尤其在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減緩的背景之下。

美國對國際氣候合作雖然態度消極,但這并不表示其在推動自身低碳發展方面也無動于衷。 2003年,美國出臺的《能源部能源戰略計劃》把提高能源效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戰略的高度。 2006年,美國公布新的氣候變化技術計劃,推動在新一代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研發與創新,尤其是資助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此外,奧巴馬政府把新能源產業作為擺脫經濟衰退、創造就業機會、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戰略產業。

日本提出“低碳社會”概念,倡導在低碳排放和氣候安全的條件下建設富??沙掷m發展的社會,并實施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 2008年“福田藍圖”提出把日本打造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低碳社會,并選定了13個城市作為“環境模范城市”(即低碳城市)。除了在能效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之外,日本多年來一直積極開發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新能源,將利用生物發電、垃圾發電、地熱發電以及制作燃料電池作為新能源,特別是對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寄予厚望。經過多年發展,太陽能在日本已逐漸普及,很多家庭都購買了太陽能發電裝置。

歐盟一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倡導者,積極推動國際溫室氣體減排。 2000年以來,歐盟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機制和行動計劃,推動其成員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將低碳經濟作為國際合作的核心要素,極力輸出其碳交易規則和碳市場管理做法,旨在帶動歐盟經濟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轉型,并以此引領全球進入“后工業革命”時代。

不僅僅是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很快意識到低碳經濟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采取了許多措施推動經濟的低碳發展。印度強調保障能源供應,努力降低能源使用的碳強度。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和節能領域,巴西提出將繼續推進實施國家乙醇燃料計劃、國家生物柴油生產和使用計劃、替代能源發電扶植計劃、國家節約用電計劃、油氣及其衍生品合理使用計劃,促進資源的回收和循環利用。

建言中國低碳經濟

莊貴陽研究員認為,雖然低碳經濟理念已經得到多數國家的認可并付之于行動,但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低碳經濟有著不同的內涵。對中國來說,如何發展低碳經濟,他解釋,第一,要盡快制定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規劃。一是將低碳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行總體安排部署。二是將低碳技術研發納入國家科技規劃和相關科技計劃。三是制定專項規劃,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目標、重點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經濟的統計和考核指標,并作為國民經濟規劃中的引導指標。四是制定重點行業和部門的低碳發展規劃,向低碳轉型。

第二,用低碳理念規劃和建設,開展低碳經濟試點。選擇典型地區、城市和重點行業進行低碳經濟試點。借鑒國際經驗,出臺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引導地方和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綜合考慮經濟、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價格形成機制,為我國塑造一個可持續的低碳未來。

篇9

【關鍵詞】低碳城市;發展模式;低碳經濟

1.低碳城市發展模式研究必要性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的高速建設的時期,可以預計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這一趨勢將持續。與此同時、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高速發達的工業文明發展階段后,全球正面臨著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的雙重壓力,城市的外延增長式發展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城市發展模式面臨著轉型的抉擇。

在此背景下,各國相繼提出了低碳概念并進而提出了低碳經濟和低碳城市新概念,同時世界自然基金會和氣候組織先后確定上海和保定等若干城市為低碳城市試點。而本文就是研究低碳城市的發展,從而為抑制全球氣候變暖貢獻力量,因而如何更好地發展低碳經濟與建設低碳城市,意義重大。

2.國內低碳城市的發展探索

2008 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設立保定和上海為首批試點城市,以期推動我國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的行動計劃,同年氣候組織推出“城市低碳領導力”項目,通過該項目實施,推動了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工商企業、科研機構、新聞媒體等利益相關方,共同構建中國城市低碳領導力體系以來,國內許多城市紛紛開展了低碳發展的試點實踐。

如保定市,提出建設“中國電谷”的概念,打造光伏、風電、輸變電設備、電力自動化、高效節能等新能源和能源設備產業七大產業園區,目前“中國電谷?低碳保定”已成為保定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的新亮點與新品牌;而上海在其崇明島,正著手打造一個碳中和區域即東灘生態城,在新城中,熱能和電力將通過風能、垃圾、生物質能發電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直接獲得;建筑物均采用環保技術。

3.低碳城市發展模式影響因素

3.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主要包括農業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是城市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城市的資源狀況決定其產業的發展,城市產業的不同則導致城市低碳發展的類型不同,進而影響低碳城市發展模式的不同。在低碳城市發展模式選擇的過程中,對于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城市,其低碳城市發展模式應更多地思考如何挖掘和發揮它的優勢。如日照充足的城市應發展光伏發電為主的低碳產業,在風力資源豐富西北地區則應重點發展風電來減輕對煤炭、石油的使用。

3.2經濟發展水平

城市整體經濟發展水映了它的活躍程度,可以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指標來反映。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口增長較快,基本需求還沒有滿足,未來碳排放會與經濟的增長而同步增加,所以建設低碳城市絕對不能超越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必須正確處理建設低碳城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由于處于不同國家的歷史階段不同,所以在我國在走向低碳社會時面臨的問題也有所不同,相應的發展模式,政策措施也不相同。

3.3能源因素

當今城市的發展面臨著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兩個嚴重問題。優化城市能源結構是低碳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一是調整能源結構,改變以煤炭為主向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為主的城市能源消費結構轉變。二是提高能源效率,注重煤炭氣化、煤氣層的開發使用,大力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等先進發電技術,以及對可再生能源等新技術的開發。三是發展清潔能源,促進能源使用的多樣化,從能源安全和保護環境的角度看,發展清潔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等,能促進能源使用的多樣化,逐步降低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使用比例,大力發展煤氣化技術,減少能源使用所引起的環境污染。

3.4社會消費模式

社會經濟活動最終都要體現為現實或未來的消費活動,因而一切能源消耗及其排放在根本上都是受到全社會各種消費活動的,研究發現,發展水平,自然條件,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異,

使得不同國家由居民消費產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很大的差異,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除了受到

自然氣候條件、人均收入水平、文化習俗、資源稟賦的影響之外,消費模式和行為習慣對于排放的影響很大。

研究表明:CO2減排的高效方式包括了居民消費理念的轉變,即由奢侈型消費向節約型消費轉變。基于此,居民要改變以往高消費生活方式,倡導低碳生活模式,實現城市低碳發展。首先戒除奢侈型消費的不良嗜好。其次從衣食住用行做起,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3.5政策因素

政策環境是影響低碳城市模式選擇的外部因素之一。政府在推動現代低碳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低碳城市發展的財政、金融、稅收、吸引外資、低碳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合理規劃低碳產業布局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導,并通過政策實現宏觀調控。同時,低碳城市的發展是涉及到經濟、環境、政治等多個環節,需要各部門的協同支持。政府的支持與推動是創造低碳城市良好的發展環境,低碳政策與措施貫徹和落實的有力保障。政府制定的低碳政策集中體現在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個方面。

硬件建設政策硬件環境建設主要是通過制定政策,促進低碳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改善低碳運作的整體硬件條件。主要包括:①鼓勵投資低碳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善現代低碳基礎設施;②給予低碳產業的建設用地政策;③鼓勵并推動企業低碳生產經營,加快低碳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等等。

低碳軟件環境建設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通過制定相關低碳政策,為城市低碳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包括有利于提高低碳效率的政策,有利于低碳發展的稅收、技術、投資等政策以及相關技術標準等。主要有:①放寬低碳型企業市場準入條件;②調整低碳型企業的財政稅收政策;③吸引外資投資低碳領域;④鼓勵傳統企業向低碳企業發展,并給予一定優惠政策;⑤加強低碳人才培養,引進先進人才等等。

參考文獻:

[1] 胡鞍鋼.中國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A].張坤民等主編.低碳經濟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41-62.

篇10

低碳經濟主要是指將可持續發展觀作為基礎,通過技術革新、制度完善等多種方式和方法,最大程度減少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及環境等協調發展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的出現和發展,不僅能夠實現環境保護目標,還能夠有效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低碳經濟理論基礎

(一)經濟學方面

通過對早期經濟學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不難發現,其中都蘊含著低碳經濟思想。大多數人認為經濟學僅關注國家GDP,其實不然,經濟學還兼顧世界經濟、人類未來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經濟學中充分體現了低碳經濟思想。

(二)其他學科方面

低碳經濟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生態、循環、綠色及低碳經濟,而其中每一個方面又由多個學科構成,例如:生態經濟包括生態學、經濟學,針對生態、經濟結構、功能等方面進行有效整合。低碳經濟的四個方面都能夠充分體現出低投入、低消耗等理念,并全面、系統的為現代經濟發展做出指導,基于此,相關學科在很大程度上為低碳經濟奠定了基礎。

(三)氣候、資源環境經濟學

從氣候經濟學角度而言,《氣候經濟學》中已經明確闡述了氣候與經濟之間存在的關系,且溫室效應的出現,在很大程度是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另外,資源環境經濟學明確提出人類協調經濟與環境的發展,促使世界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滿足經濟發展需求,且能夠保護自然資源環境,且資源環境經濟學針對排污指標轉讓的金額也做出了明確規定,低碳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源環境經濟學基礎之上的。

三、低碳經濟經濟學價值具體表現

(一)有效緩解國際經濟合作矛盾,健全國際經濟學體系

近年來,經濟學專家從不同角度,對國際經濟合作理論進行全面、系統的詮釋,而最終都將國際經濟合作作為基礎,并以國際經貿為主要方式,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國際合作能夠有效整合資源,謀取更多利益,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環境問題,特別是當下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導致環境問題日益惡化,且CO2等溫室氣體自身具有流動性,給全球環境都造成了一定影響,而低碳經濟中的思想、觀念能夠有效緩解國際經濟合作產生的矛盾,另外,低碳經濟不僅立足于國際經濟,還放眼于全球經濟,基于此,將低碳經濟融入到國際經濟學領域當中十分必要,更能夠體現其價值。

(二)發展自身全面優勢,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工業時代前,經濟發展緩慢,產生的環境污染也較小,生態系統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確保經濟、生態環境及社會和諧發展,然而,工業革命后大量機器等生產設備參與經濟發展,導致溫室效應,生態系統無法承受重負,使得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劇,并對人類身心健康構成巨大威脅,傳統經濟學理論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經濟活動發展需求,而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等經濟理論能夠更好地為現代經濟活動指明方向,并為促進經濟、生態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低碳經濟的經濟學價值還體現其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和轉變,從而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目標。

(三)妥協或是你經濟學內容,促進消費模式轉變

低碳經濟進一步發展,輔工具層出不窮,誠然,概念及理論并沒有完善,但已經成為金融學、國際貿易等方面的一部分,氣候自身具有復雜性,專家需要對風險、不穩定性等因素進行重新考察,并重新明確相關概念。另外,經濟活動的發展最終目標都圍繞著消費,消費越強,相對應的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會隨之增加,基于此,低碳經濟理念在人們生活中的滲透,在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和方法的同時,也有效轉變了消費方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