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下政策性農保推廣困境
時間:2022-11-08 11:19:20
導語:三農問題下政策性農保推廣困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三農問題綜述
“三農”指的是農村、農業和農民。而我國三農問題是指在一定條件和制度下,由農民、農村和農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的總和。農村問題、農業問題和農民問題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民生、國家穩定等密不可分[1]。雖然這三個問題的焦點似乎不同,但卻三位一體,相互影響,我們必須進行綜合性的考慮。1.1我國三農問題的成因。三農問題不是無根無據產生的,而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整體來看,我國農業發展是曲折的,階段性的,自然災害可能導致農民有時甚至顆粒無收。同時,長時間政策體制的缺失對三農問題的產生也有很大影響,農民承受著比城市居民更重的負擔,能拿到手的收入卻十分微薄[2]。1.2我國三農問題的現狀。1.2.1我國農業現狀。目前,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較不合理,農產品品種較為單一,農業經濟規模難以形成,無法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需求。與此同時,落后的生產方式與我國貧乏有限的自然資源存在著矛盾。例如:長期大量地使用農藥致使土壤受到污染,進而土地板結,土地資源減少;而我國人口眾多,土地從某種意義來說一直是一種“稀缺資源”。因此這兩者間存在著矛盾。1.2.2我國農村現狀。首先,農村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劇,洪澇旱澇頻頻發生。其次,農村耕地面積急劇下降,大量耕地被開發,用于工業和住宅建設,農民失去土地只能外出謀生,從而造成良田荒蕪,農村人口流失。而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同樣突出,二元結構阻礙了農村人口流動,農民進城難,子女教育問題也日漸凸顯。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偏低,就業困難,農村難以維持良性發展[3]。1.2.3我國農民現狀。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只能從事一些以簡單勞動為主的工作,又沒有固定住所,收入遠低于城鎮居民。同時農村的醫療條件和社會保障方面仍存在諸多欠缺,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交通不便,教育條件和醫療條件都較低,農民得不到社會保障,且值得注意的是,精準扶貧仍沒有惠及所有農民,很多農民仍然處在貧困之中。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國的當務之急。目前,我國已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和解決有關農民的社會問題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本文以政策性農保為切入點,將農業大省江西作為調查對象,提出了以推廣及發展農業保險為途徑促進三農問題解決的可行性建議。
2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提出的背景
2.1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要性。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對于我國各方面的發展均有重大意義。但在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中存在著很多不可抗力因素,直接影響農產品的產量、農戶的收入等各項指標,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經濟發展[4]。作為高效轉移風險的金融工具,農業保險沒辦法抵御不可抗力因素,但是在之后的農業恢復及消除后續影響階段卻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力度在抵御農業不可抗風險、穩定農業生產、保護農戶利益等方面都有著深遠意義。2.2我國基本國情對“三農問題”發展提出挑戰。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支撐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農業受災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我國均有超過70%的農田受到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這些不可抗力因素直接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2500億元,直接影響了農戶來年再生產時的生產規模和投入力度。因此,每年全國的糧食產量能不能得到宏觀的保證,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新常態的情況下,2015年公布的經濟工作首要任務便是確定國家糧食安全總戰略。此外,我國人口基數不斷增加,也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對于鞏固經濟平穩發展具有很大的助推力。相反地,若糧食安全沒有得到保障,那么我國經濟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我國其他戰略的實現也失去了最大的助推力[5]。2.3我國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需要政策性的助推力。黨的報告明確表示,我國從2020年到2050年將分兩步走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國家現代化需要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和支撐力。當前環境下,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內外部環境都十分復雜,部分農產品出現供求兩端的失衡、農業競爭力不強、發展方式粗獷等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而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助推器,其發展受到了諸多因素的阻礙,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訴求,這兩者關系的不協調會減緩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的速度,同時也極大地影響著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因此,我國必定需要逐漸提高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重視程度。
3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及分析—以江西省為例
江西省是一個農業占比較大的欠發達省份,同時也是一個受自然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省份,每年都因水旱災害、病害蟲害、雨雪冰凍等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這已成為制約全省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因素。在2009年,江西省出臺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總體方案,經過10年的發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同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宣傳渠道、農業保險機構體制、險種設置、農民保險意識等方面仍有著一定的缺陷,這幾方面的缺陷共同促成了“供求雙冷”現象的產生。3.1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少,道德風險高。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很多省份的農業保險覆蓋面已經從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擴展,各地的特色產業也開始發展起來,針對特色產業的農業保險產品層出不窮,對促進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大多數地區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多達20種以上,有的地區除了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外,還把蘋果、核桃、大棗、花椒、獼猴桃、仔豬、種公豬、奶山羊、農房、森林等都列入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范圍。相比之下,江西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最開始的能繁母豬、奶牛、林木3個險種的基礎上,僅增加了水稻、棉花、油料作物、柑橘、育肥豬、花生這6個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險種依舊比較單一,目前主要還是圍繞水稻、油料作物等糧食作物的“成本”保險,體現地方特色的險種也只有柑橘險。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業性質保險公司的目標,但是由于少量的農業保險產品匹配著高運營成本、高索賠率等風險,大多數保險公司的能力不足以提供農業保險產品,這是江西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種類單一的主要原因。同時,無論是哪類保險,都存在著現道德風險。由于農戶和保險公司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在購買農業保險后,部分農民會通過不作為的方式,減少或根本不實施防災減災的措施,任憑減產或絕收的情況出現,甚至故意制造災害來騙保,將風險轉移到了保險公司身上,導致理賠率大大提高,超過保險公司所能承受的金額。以上因素均提高了保險公司進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市場的門檻,最終導致有效供給不足的局面。3.2農民投保意愿低,投保意識薄弱。對于江西省這樣一個農業大省來說,農業保險本應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而目前的實際情況卻是有效需求不足。其實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江西省,我國農民在農保投保方面積極性普遍較低,并且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缺乏應有的認識,同時對保險機構缺少信任。為了研究江西省農民對農保投保不積極的問題,我們在江西省幾個縣市進行了走訪調研。問卷數據顯示,大部分農民對于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并不高,甚至有農民完全沒聽說過政策性農業保險。即使是聽說過的農民,也都普遍具有僥幸心理,認為災難一般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還有部分農民只從事小規模種植養殖,遇到了災害也不會有太多損失。相較之下,保險成本就顯得過高了,賠付金額也無法覆蓋自身的損失。也就是說,小的經營規模使農民對收益預期較低,弱化了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導致農民們的需求意愿不足。除此之外,我們通過調查發現,以往在發生災害時,我國政府常常會給予受災農民直接的農業補貼,這導致農民在防災減災上產生了某種程度的“惰性”。部分農民認為,若自主投保,不僅會損失保險費,保險賠償還可能會比政府的救濟金低,或者因為投保而得不到政府的救濟。這同樣是農民需求意愿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6]。同時,從保障水平的角度來說,與部分地區的保障水平相比,江西省的農業保險的保障程度較低。江西省的能繁母豬、奶牛、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的農保賠付金額大致分別為每單位1000元、2000元、200元、200元、150元、300元。而其他省市相應的農保賠付金額幾乎為江西省的兩倍。近年來,物價一直保持著上漲的趨勢,農業生產成本也逐年增高,若農民遇到災害,在保費水平穩定的情況下農民的損失就更加得不到彌補,這實際上進一步降低了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農民對農業保險的需求自然得不到提升。3.3政府宣傳力度小,宣傳方式單一。農民投保意愿低,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政府的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方式單一。江西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政策已經實施了10年,但某些縣市的政府并未按照文件認真貫徹和宣傳,各級政府傳達不到位,導致農民對政策性農業保險依舊不是很了解,分不清政策性農業保險與其他保險的區別。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許多農戶都是通過政府下發的文件或者親朋好友的口述才了解到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此外,大部分農民受教育程度有限,無法對文件進行充分解讀,致使政策性農業保險缺失了民眾基礎,很多農民僅僅知道有這樣一類保險存在,卻不知道“政策性”具體為何意,這直接影響了政策的運行效果,使當地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舉步維艱。
4建議
實際上,“供求雙冷”現象即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推廣方面問題的集中體現,因此,為解決其推廣瓶頸,我們可以從供給及需求兩方面來采取措施。從供給方面來說,農業保險準公益性產品這一特殊的經濟屬性,決定了僅僅憑借市場本身的力量對農業保險市場進行自發的調節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保險機構從自身利益出發,必然會選擇高回報的產品作為經營方向,而農業保險居高不下的賠付率必定讓保險經營者避之不及。故此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必須有政府的介入,甚至可以說政府應該在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推廣與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4.1利用市場機制吸引優秀保險機構。近年來我國政策性保險補貼標準不斷提高,保險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一方面,江西省政策性農業保險應該跟上全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趨勢,由政府調控,創新險種,拓寬參保渠道;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有意愿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公司也會越來越多,政府可以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利用市場機制吸引更多的優質保險公司承保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以促進農業保險業務可持續性發展。4.2結合新科技制定個性化農保政策。在對江西省進行調查時,許多農民談到,由于自己的農田面積小,投保得到些許補貼很不劃算。這意味著根據農民開墾土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農業保險政策勢在必行。如今,衛星遙感技術發展迅猛,保險承辦機構可借助衛星遙感技術,準確采集農村地塊、標的和農戶三個維度的信息,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數據集中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各戶農民實際占地的現狀,以此為依據制定個性化政策來滿足不同農田面積的農民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需求,此外使用這一技術還能解決政策性農業保險數據源分散、真實性低的問題,有助于提升農民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信任度。4.3加大財政補貼力度。農業保險作為一種準公益性產品,很大程度上由政府調控運行,這就決定了政府需要在其發展過程中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及財力。我們了解到,政府對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比例較低,另外農戶保費雖然不高,但是對部分農戶來說,交保費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僅讓農民憑意愿參保,參保率將會非常低,所以,需要政府提高保費補貼標準,以此來減輕農戶參保壓力,激發農民的參保意愿,提高農業保險參保率,保障農民利益。
5結語
目前農民對政策性農業保險依然存在著知識盲點與誤區。大多數的農民僅僅聽說過政策性農業保險卻沒有切實體驗過。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他們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并且對政策的落實仍然懷有不相信及懷疑的態度;二是大部分的村民認為投保門檻過高,而補貼費用又得不到保證,保費依然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范圍。因此,改變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是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必要之舉。以往的宣傳方式過于單一,落后于時代的發展節奏,應采取農民更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例如,結合時下熱門的短視頻及社交平臺進行推廣,用多元化的宣傳方式讓保險政策深入人心。尤其要注重結合保險收益的實例進行推廣,消除小戶農民的思想顧慮,提高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信任度。除此之外,讓農民熟悉購保雙方的責任,了解理賠辦法及流程也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胡鶴姿 白 婧 鄧福林 劉彥蓉 謝玉婷 單位: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