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威客”實踐探討

時間:2022-06-23 10:06:07

導語: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威客”實踐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威客”實踐探討

1.威客網站的興起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人們的生活與網絡聯系的越來越緊密,人們的工作方式也正在被互聯網慢慢改變,“威客網”正是順應了網絡時展的需求而出現的一種現代化交易平臺,它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工作方式,個人或者企業只要通過威客網站任務需求和酬勞,就會有來自各地的“威客”來爭相競標。無論你是哪方面的人才,只要你有一技之長,都能在威客網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相應的報酬。正是因為如此,“威客網”正迅速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它將一種全新的工作模式呈現在人們的面前,為“威客”提供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平臺,在這里,“威客”們可以以一種自由的、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工作方式進行工作。

2.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選擇威客網站的原因

“藝術來自生活,也作用于生活”。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設計實踐來鍛煉自己的能力。如果只是滿足于學習理論知識,不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能力,就可能會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對于一般院校的藝術設計本科生來說,在現有條件下,學校內的設計機會是無法滿足學生大量實踐需求的,由于缺乏設計實踐經歷導致在就業時到處碰壁的現象比比皆是。雖然對于藝術設計專業來說,有越來越多的設計競賽可以成為展現自己的舞臺,但是參與企業實際設計項目,通過設計實踐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企業需求結合起來,才是學生迫切需要的。威客網站恰恰提供了一個充滿設計實踐機會的平臺。首先,威客網站中的任務包羅萬象,其中尤其以和藝術設計相關的任務居多。其次,威客網站的任務有著不受地域限制的特點,讓學生即使身在校園內,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結合自身特長,選取特定的設計任務進行設計實踐。再次,在以“威客”身份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接觸客戶的機會,了解到企業最迫切的需求,這也是學生通過威客網站參與設計實踐最有價值的地方。如何能夠將企業的需求和自身的特長有效結合起來,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無疑是巨大的。最后,完成“威客”任務不僅是一次設計實踐,如果競標成功還可以獲得一定的報酬,在滿足企業需求的同時將自己的知識轉換為財富,實現一種雙贏的局面。

3.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利用威客網站進行設計實踐的方法

筆者作為“威客”多次參與設計實踐,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歷。筆者認為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利用威客網站進行設計實踐,首先需要對網站平臺進行篩選。現在網絡上威客平臺眾多,設計項目的質量是有差別的,對于學生來說,賺錢不是第一位的,通過網絡平臺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才是威客實踐的根本目的,找一個品牌知名度高、設計任務覆蓋面廣的網絡平臺是進行威客實踐的首要任務。選擇了平臺后,還要對設計項目進行篩選。選擇設計項目的時候,首要的一點是要感興趣,只有對任務內容充滿興趣和好奇,才能克服完成任務過程中的遇到的層層困難,呈現出好的作品。設計項目的選擇還有考慮到自身的能力,只有選擇自己力所能及的項目,才能充分發揮能量,以優異的設計方案獲得客戶的認可,進而一步步的提升自身的實力。參與“威客”設計實踐,設計團隊的建設也是設計任務能否完成的關鍵。在筆者看來,以設計團隊的形式參與威客項目對于在校學生來說是較好的方式,因為通過團隊的合作,大家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同時又可以相互學習,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相互鼓勵、共同提高。在設計團隊成立以后,團隊的管理和組織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根據小組成員每個人的特長細化分工,同時還要有時間觀念,通過建立項目的工作節點,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設計團隊內部的溝通也非常重要,在每個節點完成階段性任務后,成員之間可以展開討論和交流,談談各自對任務的看法。通過這種不斷的溝通和交流,既有利于方案的完善,也有利用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同時還有助于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其實,對于學生威客團隊來說,無論最終的設計方案能夠中標,完成項目的過程都會對整個團隊產生積極長遠的影響。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享受設計的樂趣,鍛煉個人的專業能力和執行能力,考驗大家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通過團隊共同的努力,相互學習、培養出來的凝聚力和學習能力,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4.總結

“威客”實踐探索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是有重大意義的,威客網站不僅僅提供了一個設計實踐、提供報酬的平臺,更是讓同學們通過參與設計項目了解到了企業的真正需要,并在這一過程中提升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威客網站的實踐探索幫助學生找到了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鍛煉機會,通過大量的設計實踐,對于學生自信心的提升也具有很大的幫助。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威客網”就像一個騰飛的起點和平臺,在這里不斷的學習和磨礪將會為日后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楊玉杰 單位:湖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