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策

時間:2022-10-29 03:21:16

導語:淺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策

摘要:2008年之后世界經濟一直處于復蘇乏力的態勢,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其影響也進入調結構穩增長的新常態期。加工貿易作為曾經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這一時期面臨著國際分工地位偏低、比較優勢逐漸削弱以及核心技術缺乏的問題。以產品內分工理論為依據,通過進一步細化分工,可以增強加工貿易企業對國際分工的參與程度,培育核心技術,提升產業間關聯程度,并借助政府協調加強物流、現代服務等商業配套服務,實現對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產品內分工;加工貿易;產業關聯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致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狀態。中國經濟受此影響也結束了過去三十多年來每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長,進入到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新常態階段。從出口和國際收支來看,在這一時期,如何做好國際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當前國際貿易研究最為緊要的任務。加工貿易是我國重要的貿易方式之一,對我國培育外向型經濟、參與國際分工、拉動國內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新常態時期的到來,加工貿易也需要順應形勢,轉型升級。本文以產品內分工理論為基礎分析探討新形勢下加工貿易如何實現技術突破,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借此在我國東部地區實現轉型升級,并能夠支持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一、產品內分工的概述及相關文獻綜述

國際分工源自國家間比較優勢的差異。基于國家間要素稟賦差異產生的比較優勢使得國際貿易發生在產業間層面。隨著技術革新和管理理論的提升,生產過程的可分割性使得一個行業的分工從國內分工演進到國際分工,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也由產業間貿易變為產業內貿易。20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經濟全球化水平不斷提高,基于生產網絡的全球化,國際貿易產生了一種新的分工形式———產品內分工。產品內分工的本質是傳統產業內分工的延伸,在堅持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將原有的以產業為目標的貿易細化到產業內部,細化到生產過程中的不同工序或區段。制造業及相關產業具有產品內分工的特定,能夠清楚地界定中間品和最終品。產品內分工大量發生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各個國家根據各自的要素稟賦狀況的差異而獲得比較優勢,承擔該價值鏈上某一個或幾個環節的生產,與其他國家構成產品內分工。從產品內分工對我國貿易的影響層面上,蒲華林、張婕(2007)研究了中美貿易順差之后提出產品內分工是中美貿易順差存在的長期協整關系,美國及東亞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帶動我國加入產品內分工。唐海燕、張會清(2009)通過實證分析發現產品內國際分工對提升價值鏈具有顯著推動作用。人力資本、服務質量和制度環境是實現這一提升的關鍵前提條件。張曉娜、劉希宋、王發銀(2009)從產業價值鏈的視角提出應加大政策引導,把握轉型方向,有針對性地對加工貿易進行轉型升級。將產品內分工與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相結合,高越(2006)分析了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的模式差異,指出我國的加工貿易應該追求動態比較利益,提升分工層次,并可以利用跨國公司的積極作用。黃飛娜、金余會(2009)提出加工貿易應不斷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在產品內分工的國際分工框架下不斷提高分工層次。葉穎、孫德涓(2016)則指出加工貿易企業應延長產品價值鏈,參與盡可能多的產品內分工環節并完善配套產業,提高中間產品的國內采購率。從以上的文獻梳理中可以看出,2008年危機之前,對產品內分工與我國加工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助產品內分工培植加工貿易新的比較優勢。危機之后,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后,對加工貿易的升級要求更加迫切,借助產品內分工理論如何提升加工貿易在產品價值鏈的分工地位以及如何借助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拉動國內相關產業共同發展成為新的研究重點,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現狀

(一)我國加工貿易的近況。加工貿易(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是我國主要的貿易模式之一,對我國的經濟貿易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加工貿易在整體貿易中的地位逐漸被一般貿易趕超。由于加工貿易幾乎一直以來都停留在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階段,在我國不斷提升工業產業結構與出口結構、改善貿易條件的經濟發展要求下,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和貿易的促進作用逐步下滑。繼2008年全球陷入經濟衰退,我國由此進入經濟新常態時期,我國近兩年的整體貿易情況如圖1所示。進出口貿易增值仍然保持了增長的態勢,但增長比較平緩,也會出現短期的負增長。一般貿易的進出口波動要超過加工貿易的波動程度。加工貿易相對而言最為平穩,可以看出加工貿易對我國進出口的支撐作用仍然存在。在與圖1同一時期,加工貿易的兩種不同方式(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的月度同期增比卻存在很大的波動。如圖2所示。在超過半數的考察月份中,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的月度同期增比都為負值,即加工貿易的增長出現停滯或倒退。尤其對來料加工來說,在經歷了2017年年初的大幅增長后,來料加工就一直處于下滑的狀態,2017年12月同比增長跌至-20.3%。加工貿易通過承接海外訂單進行生產,對海外市場的需求變動的依賴性較大,成為我國加工貿易的極大的弱勢。進料加工相對發展更為平穩,整體的發展態勢要優過來料加工。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的轉型升級,我國也在積極地對原有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進行轉型升級。(二)我國加工貿易產品內分工的程度。加工貿易產品內分工的公式是:VS=(出口額/產出)×進口中間品。根據這個公式進行指標測量,見表1。其中2018年的數據是第一季度的數據,參考意義相對較弱。從表1可以看出,排除2018年第一季度的數據,2014—2017年我國產品內分工呈現穩定但個別年份向下調整的狀態,既可以說明我國加工貿易所提供的產值在出口產品生產價值鏈中的比重的下滑,也反映了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的貢獻能力在下降,在世界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在減少。這既源于世界整體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更多地則來自我國近幾年來調整出口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加工貿易應盡快適應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的要求,轉型升級,重新定位,充分發揮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經濟新常態對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存在的問題

(一)加工貿易處于全球價值鏈底端,生產附加值偏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紡織品、機電等行業,完成一項產品的勞動密集型部分的生產和加工。因此我國加工貿易一直處于全球價值鏈的底端,局限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技術含量有限,附加值增值過少。贏利能力限制導致加工貿易企業無法有效地積累資金,擴大生產,并且缺乏足夠的資金從事相應的技術引進與研發。這種不利的分工地位導致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始終無法突破低附加值勞動密集生產,無法獲得國際分工地位的提升,難以適應我國外貿結構調整,經濟提質增效的發展要求。在當前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下,面對全球經濟發展遲緩與外需不足的壓力,我國加工貿易企業陷入惡性循環當中內外交困。表1中VS/總出口額的數據充分說明了這一問題。(二)勞動力與土地紅利逐漸消失,原有的比較。優勢日益弱化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來,我國廉價勞動力供給呈現供大于求的態勢,構成了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使得我國大量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既解決了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也有力地拉動了我國的經濟增長。與此同時,我國廉價的土地資源與勞動力資源相仿,也發揮著類似的作用。這兩方面構成我國加工貿易的國際比較優勢,成為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優勢。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土地成本逐年提高。我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我國的適齡勞動力人口增速放緩。土地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由此形成的加工貿易的比較優勢也日益弱化,迫切需要尋找的新的比較優勢保證我國加工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三)加工貿易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經濟依賴性較大。我國加工貿易處于國際分工的低端,主要從事重復的簡單加工環節的生產,這種“兩頭在外”訂單式生產使得我國的加工貿易缺乏一定的技術能力,尤其是核心技術始終受制于外方企業,對國際經濟的依賴性極大,極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衰退造成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大量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訂單流失、開工不足,工人失業,返鄉熱潮加劇,充分反映了這些地區經濟對外部經濟的依賴性以及自身的脆弱性。究其原因,在于我國的加工貿易一直未能及時地進行技術研發,提升其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缺乏技術的簡單重復加工造成依賴性和脆弱性。(四)國際分工日益細化,國際產品價值鏈體系相對固化。產品內分工的提出使得國家間的分工進一步細化。這不僅使得產品的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生產規模進一步增加,也使得國家間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更加明確,各國在國際產品價值鏈中的分工相對穩定。這一情況造成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希望提升本國加工貿易的國際分工地位變得越來越困難。發展中國家只能借助自身的要素稟賦優勢從事一項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生產的部分,產生的后果是當該國失去勞動力稟賦優勢時它也就失去了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地位。現有的由生產的不同工序確立的國家間的分工無法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不斷轉型升級的通道,反而將發展中國家緊緊約束在了國際分工的低端。

四、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策建議

在產品內分工體系下,一國融入國際分工體系,產品的國際出口競爭力不僅受到自身要素稟賦情況、自主創新能力、制度質量等傳統要素的影響,還會受到進口怎樣的中間產品以及以怎樣的效率進口中間產品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從產品內分工的角度,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一)細化生產工序,提升技術水平,獲取規模經濟優勢。產品內分工的基礎是對產品生產工序的劃分。國際分工的細化,本質就是產品生產工序不斷細化的結果。產品內分工將產品的生產劃分成若干個生產工序,在一國內部或全球層面進行分工配合。這種生產方式能夠打破一國資源、技術等限制,最大程度的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對我國加工貿易而言,嘗試對目前承接的來進料加工的工序進一步細分,一方面可以增加生產效率,獲得產品價值鏈中更多的分工機會,利用經濟外溢性發展地區產業集群,獲取規模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工序的細化更有利于增加技術提升的可能性,逐步提升我國加工貿易的整體技術水平,培植我國加工貿易的核心技術,增加技術因素在加工貿易中引領的附加值增值的比重。(二)提高加工貿易的國內采購率,提高產業關聯度與轉廠深加工。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近幾年加工貿易的產品內分工比例呈現穩中有降的態勢。這與加工貿易在我國整體貿易中比重下降有關。因此在保證我國出口逐年遞增的同時,應重視加工貿易進口數量的絕對值增長,尤其是進料加工貿易的進口數量。進料加工這一加工貿易形式是在自有設計的基礎上,利用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的原材料、元器件等進行加工裝配再向海外市場出口。這種貿易方式可以在設計、生產、裝配的過程中加大對國內相關配件的采購數量,提高國內相關產業的關聯程度,推動國內相關產業發展。通過轉廠深加工,可以為新技術提供檢驗的機會,提升自身技術發展,構建自有的核心技術。(三)借助政府力量,平衡地區間貿易發展,為加工貿易提供商務配套服務。充分發揮政府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中的積極作用。一方面,通過政府統籌安排,平衡地區間經濟發展,實現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這一發展戰略既有效地促進了我國中西部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推動我國“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向歐亞腹地延伸,盡可能利用加工貿易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繼續發揮促進作用。同時又切實解決了我國東部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需要。借助政府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充分利用加工貿易的經濟外溢作用,在與加工貿易相關的產業集群、物流分撥中轉、現代服務等商務配套方面進行充分發展,盡可能降低加工貿易的經營成本,借助開放式的優勢輻射以及開放型的經濟服務增加加工貿易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我國加工貿易在世界產品分工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倪香芹.產品內分工對外貿經濟的影響及我國的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7,(5),150-153.

[2]蒲華林,張婕.產品內分工與中美結構性貿易順差[J].世界經濟研究,2007,(2):29-35.

[3]唐海燕,張會清.產品內國際分工與發展中國家的價值鏈提升[J].經濟研究,2009,(9):81-93.

[4]黃飛娜,金余會.產品內分工視角下中國加工貿易的結構升級[J].經濟論壇,2008,(11):64-65.

[5]葉穎,孫德涓.基于產品內分工理論的中國加工貿易升級問題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18):27-28.

作者:王冰心 單位:山東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