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視角下藝術審美教育
時間:2022-05-21 11:21:00
導語:大眾文化視角下藝術審美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美教育是我們當下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審美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個體的審美發展,而個體人格的完善必須依靠審美教育來實現。席勒曾說:“人從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間必須架起一座橋梁,這橋梁是審美教育,讓藝術充當使人恢復健康、具有美的心靈和人性的教師。”①這句話既透露了審美教育對人的感性與理性和諧發展的重要性,也強調了藝術充當審美教育手段的重大意義。在這個感性缺失,機械復制的大眾文化泛濫的時代,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審美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凈化作為審美客體的當代藝術。
一、大眾文化的發展及其弊端與審美主體感性的缺失
自20世紀末期以來,中國經濟體制的變革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利益,但同時也帶來了精神的貧乏和靈魂的虛空。工業的發展使一切都變的模式化、符號化,發達的工業社會成功地壓制了人們心中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把人塑造成“單向度”的人。人在大工業社會中似乎也成了批量復制下的“產品”,冰冷理性而缺乏感性的成分。在機械復制的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人們的物質生活在不斷的豐富,情感卻愈加衰頹。蔡元培很早就意識到這種情感缺失危機,他早在一次與《時代畫報》記者的談話中就談到:“根本人類制造了機器,而自己反而變了機器的奴隸,受了機器的指揮,不惜仇視同類。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圖畫、文學里又找見他們遺失了的情感。”②情感的缺失會使整個社會麻木不仁,審美教育承擔著塑造感性的人的重任。席勒說過:“有健康的教育,有審視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后一種教育的意圖是,在盡可能的和諧之中培養我們的感性力和精神力的整體。”③這后一種教育便是審美教育,審美教育使人們擺脫了片面的理性化,使人成為感性與理性和諧發展的完善的人。當我們建立了足夠堅強的理性壁壘之后,不要忘記打造同樣重要的感性家園。當前審美教育面臨的更加棘手的問題是,本來大工業社會就已造成了人們情感的缺失,偏偏又遭遇到大眾文化,審美教育要完成解放感性的歷史重任更顯困難重重。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進入了全面而深刻的轉型期,伴隨著大工業社會而來的還有大眾文化。對外開放的國門得以使大眾文化這股“西風”吹進中國;新的經濟體制使大眾文化獲得了生存的土壤,迅速在中國扎根、萌芽,并發展壯大起來。僅十幾年的功夫大眾文化就與中國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并駕齊驅,并大有超越之勢。通過現代傳媒傳播的大眾文化,一方面打破了精英文化壟斷的傳統,推進了中國文化民主化和平民化的進程;另一方面卻也暴露出更大的弊端。文化大工業下生產出來的大眾文化具有無深度、模式化、易復制、批量化、標準化等特征,大眾文化的這些特征使其迅速發展壯大,并在今天呈現泛濫之勢。不同于西方的大眾文化,中國大眾文化的興起是以對民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解構為代價的。它的速食化、娛樂化、膚淺化乃至色情化的發展趨勢,已經使民族文化與精英文化越來越邊緣化,而這勢必造成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嚴重缺失。審美教育是規避大眾文化缺點的重要手段,審美教育可以幫助審美主體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使其能夠在大眾文化泛濫的今天去發現美、感受美,從而完善自我。而“進行審美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和最凝練的形式”④則是藝術。藝術是人類文明的果實,是人類精神的創造,具有表現生活的本質特征和規律的功能,并且能夠揭示人類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通過藝術手段進行審美教育,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是真、善、美的結晶。可是,在大眾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各種門類的當代藝術形式,如流行音樂、現代繪畫、現代舞蹈、商業電影、網絡文學等,也都具有消費性、通俗性、娛樂性等特點,更有甚者還暴露出低俗化、色情化、丑惡化的傾向。大眾文化背景下的當代藝術,很難像古希臘的藝術一樣給人帶來心靈的震撼與凈化,很難喚起人們情感與精神的超越。那么,在大眾文化背景下,我們的藝術審美教育該如何進行呢?
二、培養審美主體的藝術審美感知力
席卷全世界的大眾文化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塑造著人們的思想和情感,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在大眾文化背景下要使人們依然保持一份純粹的審美情感,依然能夠深切地感受美,我們的審美教育急需要做的便是培養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力。審美感知力,即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或審美對象)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情感感知的能力,它是審美活動中各種審美能力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藝術審美感知力就是以藝術為審美客體,通過對藝術的鑒賞培養和提高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力。藝術是實施審美教育最有效的手段,特別是在大眾文化背景下,面對審美主體的情感淡漠與心靈空虛,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顯得更加重要。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情感,還能凈化我們的心靈,所以借助于藝術這一手段來培養和提高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力是必要且明智之舉。審美感知能力分為“感”和“知”兩個層次,“感”是對審美對象外在形式的感受,“知”是對審美對象內在情感的領悟。審美主體完成了從“感”到“知”的過程,才算真正具備了審美感知力。審美感知力中的“感”是對藝術的外在形式的一種感受力,是一種鑒賞美的能力。例如當我們欣賞一幅畫作、閱讀一首詩、聽一段音樂的時候,我們能夠感覺和感受這些藝術品的形狀、語言、旋律等外觀形式。這便是審美過程中審美主體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感受美的能力。是通過感官對審美客體的一種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把握。但是,只完成“感”的這一層次,還并不是“審美”,審美主體只有從“感”上升到“知”才算是真正的“審美”。審美感知力中的“知”是對審美客體的理解和領悟,是通過對審美客體外在形式的感受進而把握藝術美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意義,是一種間接的、抽象的審美把握。例如我們在欣賞一幅畫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能夠從感官上感受到畫的顏色、線條等,還要透過這些顏色、線條感知到畫作所蘊含的感情和意義。總之,對審美客體的理解和領悟離不開最基礎的對審美客體外在形式的感受能力,但僅僅停留在“感”的層面,不能深入體味藝術作品所具有的“弦外之音”則不能稱之為“審美”。
在大眾文化背景下,我們應加倍重視對審美主體審美感知力的培養。因為,當代的審美主體面對的是大眾文化影響下的當代藝術,具有通俗性、消費性和模式化的特征,且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藝術。成熟的審美感知力可以使我們練就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雙有音樂感的耳朵,能在良莠不齊的當代藝術中感知到真的、善的和美的。利用審美感知力中的“感”能力可以感受藝術外在形式的美丑,利用“知”能力則能夠更進一步分析美丑背后的藝術本質。集合了審美態度、審美判斷力、審美興趣等各種審美因素的審美感知力,是審美主體審美能力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更是關鍵。而當下的藝術審美教育在對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力的培養上,只停留在對藝術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對藝術形象的抽象分析的膚淺層面,也就是只停留在對審美主體審美感知力中“感”能力的教育,而忽視了對“知”能力的培養,即忽視了對審美客體內在情感把握力的培養。這是大工業社會和大眾文化背景下,審美教育者與審美主體集體淪陷的表現。現代的審美教育用理性的解構替了感性的建構,藝術美對人的情感教育作用被完全忽略。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個忽視藝術教育的社會就等于使自己的情感陷于無形式的混亂狀態。”⑤在大工業社會和大眾文化背景下,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情感教育,需要用藝術來提高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能力,并反過來利用這種審美感知能力去欣賞美、領悟美,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體驗。那么,我們如何通過藝術的審美教育來培養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力呢?培養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能力主要有三個途徑,即自然美、現實美和藝術美。自然美是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美,旖旎的自然風光,壯麗的山川湖海等,通過作用于我們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來陶冶我們的情操,培養我們對自然美的感受力。現實美是現實生活中人的生產、生活等社會活動所呈現出的美感,包括偉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等一切真、善與美。現實美的審美教育可以幫助審美主體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審美主體健康的審美情操。自然美和現實美審美教育對審美感知力的生成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它們在審美主體對藝術美的審美感知力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通過藝術美來培養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力是最為有效的一個途徑。藝術美是藝術所展現的美,藝術是人的精神生產活動的產物,是藝術家審美目標、審美實踐和審美理想的集中體現。藝術美相對于自然美和現實美來說,帶給審美主體的審美感受更深刻些,更有助于審美主體從“感”到“知”的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藝術作品或美或丑的外在形式,帶給我們的是更深層次體驗與領悟。例如,當蜀道的艱險可怖出現在李白的詩中時,我們不只欣賞到險要的蜀道和沿途的景色,更被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和對國事的關切與焦慮之感所感染。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用強烈的美丑對比給我們帶來強烈的心靈的震撼,使我們對“美”有了更深層次上的認識。丑惡可能就隱藏在美的外形下,而崇高有可能躲藏在丑陋的外表背后。貝多芬的音樂之所以感動世界,是因為他的音樂作品不只是激蕩人心的旋律,更是靈魂的交響,是其對苦難命運的不屈與超越。偉大而優秀的藝術作品給審美主體帶來的不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內在情感的涌動與心靈的震撼。審美主體只有透過藝術的表象看到其意義與本質,才算是真正的審美感知。當然了,對藝術的審美感知力的培養還需要審美主體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文化背景、生活閱歷及情感經驗,它們是審美感知力得以形成的保證。對審美主體審美感知力的培養是審美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在大眾文化的背景下,只有具有由“感”到“知”的審美感知能力,才能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當代藝術作品時保持清醒與審慎的審美態度。
三、對審美客體———藝術的凈化與優化
既然藝術是實施審美教育、培養和提高審美主體審美感知力的最主要途徑和最有效手段,那么,藝術的優劣便直接影響審美教育的效果。當今,大眾文化充斥在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沖擊著我們原有的文化價值體系,精英文化和民族文化被邊緣化,具有“民主”性的大眾文化占據了主流。當代藝術也被卷入大眾文化的洪流中,顯示出大眾文化所具有的優點和弊端。一方面,藝術從高高的殿堂上走了下來,變得更加大眾化、通俗化。藝術借助于現代傳媒走近大眾,讓更多的受眾可以很容易地欣賞到藝術。另一方面,在西方大眾文化的沖擊下,中國當代藝術走上了一條顛覆傳統的“革命”之路。當代藝術更重功利性,藝術創作者為了最大可能地實現藝術作品的消費性,為了宣泄私欲、一舉揚名,不惜將藝術作品變得通俗、庸俗甚至低俗,變得虛偽和丑惡。美已不再是藝術創作所追求的目標,藝術積極健康的審美教育功能也在漸漸消逝。藝術不分高低,但有優劣。優秀的藝術作品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帶給人的都是美的享受、情感的滿足和心靈的觸動,在審美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優秀的藝術作品不僅能培養審美主體辨別美丑的能力,并且能提高審美主體對“美”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領悟能力。低劣的藝術作品則恰恰相反,不僅外在形式上缺乏美感,也不具有直達審美主體心靈的功能。在西方大眾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當代藝術暴露出無深度、庸俗化、娛樂化、功利化的弊端,且具有反傳統、反高雅、拒絕理性的特點。大眾文化影響下的當代藝術給審美主體帶來的主要是感官上的刺激,用純感性的創作,獵奇的、鄙俗的、甚至丑惡的藝術作品來刺激審美主體的感官,忽視、甚至拋棄了藝術本應帶給人的精神上的享受。本世紀初誕生的“下半身詩派”,堅持“形而下”的創作意圖,赤裸裸的肉欲和性欲被毫無遮攔地寫進詩歌,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毫無美感可言。源于歐洲的當代行為藝術,一改當初行為藝術的初衷,代之以裸體、血腥和暴力。行為藝術表演者的行為根本無法與審美主體產生共鳴,得到的只是審美主體的無法理解與嗤之以鼻。當代的電影屏幕與電視熒屏上開始出現空虛、無聊,甚至下流、色情的的影視劇作品,這些作品不再以傳播真、善、美作為創作宗旨,而完全是在迎合大眾的口味,為了取得更大的商業利益。當代文藝的各個領域都開始出現以丑代美、以丑為美的現象。藝術作品可以表現丑的,可以是審“丑”的,而此審“丑”是以揭露丑、教育審美主體看到丑背后的藝術本質為目的,是把表現丑作為傳播美的一種手段,是以丑引美。并非彼審丑的宣揚丑,以丑為美,并且完全將丑作為審美客體。藝術本應是表現真、善、美的一種文化形式,其最大的價值就體現在它能夠豐富和發展審美主體的精神生活,提高審美主體的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丑的藝術則完全違背了藝術的宗旨,是混淆審美主體對美丑的界限,導致審美主體情感缺失的罪魁禍首。所以,凈化與優化通過大眾傳媒傳播的大眾文化背景下的當代藝術,是審美教育所面臨的艱巨而緊迫的任務。
那么,面對大眾文化背景下紛繁復雜的當代藝術,我們該如何對其進行凈化與優化呢?首先是從藝術的生產過程入手,通過強化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意識來凈化與優化當代藝術。藝術作品是藝術家主觀意識下的產物,是對藝術家個人情感與欲望的宣泄,更是藝術家與審美主體進行交流的中介。我們的審美教育主要通過藝術對審美客體實施教育,而藝術的優劣直接取決于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意識。當代的一些藝術家為了凸顯個性,大肆奉行個人主義,所創作的藝術作品幾乎無關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且當下的藝術家多道德意識淡化,并未將高尚的道德追求列為藝術作品所要傳達的主要信息。偉大的藝術創作源自偉大的思想,一個不關心社會、缺乏道德意識的藝術家何來偉大的思想,又何談創作出偉大的藝術作品。當代的藝術家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地位,應該意識到當下最要緊的是要“修養自己的情感,極力往高潔純摯的方面,向上提挈,向里體驗。自己腔子里那一團優美的情感養足了,再用美妙的技術把它表現出來,這才不辱沒了藝術的價值”。⑥當代的藝術家應該承擔起審美教育的重要責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善于從古今中外偉大的藝術作品中總結藝術理論與創作經驗,努力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為審美教育與審美主體的全面發展做出貢獻。其次是從藝術的傳播過程入手,通過強化藝術管理部門的監管力度來凈化與優化當代藝術。藝術作品主要是通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傳播給大眾,而將什么樣的藝術作品放送給大眾則需要藝術管理部門根據一定的審美標準和道德機制來加以凈化和優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大眾文化的傳入,藝術可以通過更多、更現代化的傳媒手段傳播給受眾,也就是說受眾接觸藝術的途徑更廣泛、更快捷了。那么,面對紛繁復雜的當代藝術,我們如何使之更有效地發揮其審美教育的功能呢?除了需要藝術創作者的努力,也需要藝術監管部門的配合。通過出版物、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手段傳播的當代藝術,大都只是以牟利為目的的文化消費品,帶給審美主體的主要是感官上的刺激,以其無深度、批量化、娛樂化、庸俗化等特征,通過現代傳媒手段一股腦地灌輸給受眾。在這種文化傳播過程中,我們十分需要作為放送者的文化監管部門對所放送的藝術內容進行凈化與優化,過濾出無聊的、低俗的、丑惡的藝術作品,保證傳播給大眾的當代藝術都是健康的、積極的、審美的,是能夠提高大眾的審美能力,帶給大眾更深層次的精神享受的藝術。四、結語大眾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審美教育是促進審美主體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大眾文化在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的中國傳播迅速,影響廣泛而深刻,它的發展帶來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新契機,卻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種種弊端。大眾文化膚淺化、模式化、庸俗化及色情化等缺點正在腐蝕著當代審美主體的思想,造成審美主體心靈的空虛與情感的淡漠。要規避大眾文化的消極影響,凈化審美主體的心靈,豐富審美主體的情感,提高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對審美主體實施審美教育,特別是藝術審美教育。
藝術審美教育是通過表現真、善、美的藝術來提高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力等各項審美能力,使審美主體在認識美、感受美的基礎上更能夠得到思想與精神的提升。藝術在審美教育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不同品質的藝術作品也會帶來不同的審美教育效果。所以,對作為審美客體的藝術進行凈化與優化也是審美教育中至為關鍵的一環。我們可以通過自檢與他檢兩種機制來對藝術進行過濾,一方面提高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意識;另一方面要靠藝術監管部門嚴格審查、考量即將放送給受眾的藝術作品。
雙方共同努力,確保受眾所接觸到的藝術作品都是積極、健康和高雅的。藝術審美教育是當今我們所面臨的最為迫切和艱巨的任務。藝術審美教育不同于其他審美教育,它可以使我們在大眾文化占據主流的當今社會辨別出美、感受到美、領悟到美,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提升我們的心靈體驗。讓我們共同努力,去完善大眾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審美教育,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