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誠信教育管理機制與創新研究
時間:2022-11-11 11:31:57
導語:科研誠信教育管理機制與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研究生階段是科研工作者塑造求真務實科學精神、遵守科研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科研道德習慣的關鍵時期。近年來高校研究生科研失信現象卻屢有發生,其科研活動過程中的捏造、篡改、剽竊、抄襲等不端行為成為輿論的焦點。高校作為研究生科研誠信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科研誠信教育管理具體實施情況并不樂觀。為了提高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管理的針對性、有效性,文章提出構建科研誠信教育引導機制、科研失范防范機制、科研不端懲治機制“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多管齊下、系統推進,形成研究生在科研活動中“不想”“不能”“不敢”失范的協同效應。
關鍵詞:高校研究生;科研誠信;工作機制
研究生學習階段是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啟蒙階段,也是他們科研價值觀的形成和穩定期,是塑造求真務實科學精神、遵守科研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科研道德習慣的關鍵期。但是,近年來高校研究生群體卻成為科研失信的“重災區”之一,如不加強科研誠信教育、管理和監督,勢必會嚴重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
一、加強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科研誠信是科研主體在從事學術研究活動過程中,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時所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用以約束科研主體的有感情色彩的一套規則、規定、慣例、信念、價值觀的綜合體[1]。科研的生命在于創新,同時也取決于科研主體對學術規范、科研道德和科學精神的尊崇和執著。高校作為我國科學研究的主陣地,研究生既是未來科研隊伍的主力軍,也是國家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人才的后備力量,他們對科研誠信的尊重與遵守,不僅直接關系到個人學術聲譽,更是實現國家知識積累和科技創新的根本保障。雷曉鋒等人從“歷史、現實、理論”三個維度審視了加強我國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如果研究生在校期間沒有養成嚴謹誠信、求真務實的學風和作風,很難想象他們步入社會后的發展前景和對社會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2]。高校是研究生科研誠信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加強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做好科研誠信教育的守門人意義重大[3]。但是,近年來高校研究生科研失信現象屢有發生,在科學研究特別是學位論文撰寫中的捏造、篡改、剽竊等科研不端行為成為輿論的焦點。方曉春認為當前我國高校科研價值觀教育存在道德目標過高、缺乏實踐性、與科研管理脫節等問題,難以實現科研誠信要求[4]。袁子晗等人以教育部公布的42所在建世界一流大學為調研對象,分析了這些大學科研誠信教育工作開展情況,研究發現目前存在管理機構不統一、施教方式不協調、科研誠信政策宣傳不充分、各校學術規范要求不統一等問題[5]。王飛認為高校科研誠信教育具體實施情況并不是很樂觀,教育的作用收效緩慢且成本昂貴[6]。因此,新形勢下加強我國高校研究生科研教育管理是毋庸置疑的,不僅事關千千萬萬研究生優良道德品質、科研精神的養成,還對于保證科學研究嚴肅性和社會公信力,推動科學研究傳承、發展和創新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生科研失信行為主要表現形式
2019年10月,科技部等多部委聯合印發《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的通知,明確提出科研失信行為七個方面表現[7]。就研究生這一特殊群體而言,抄襲和剽竊、偽造和篡改、不當引用、一稿多投、論文等科研不端行為比較常見,科研失信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一)抄襲、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研究生抄襲、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的現象早已成為不可回避的事實,這也是當前研究生群體中最常見、最為嚴重的一種科研失信行為。在撰寫課程論文、學位論文,或是在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學術著作時,采取“復制+粘貼”他人研究成果,再經過簡單的文字“粗加工”,即成為自己的研究成果。目前,由于學術不端檢測平臺尚不能實現所有文獻全覆蓋,如專著、研究報告等文獻資料尚未納入期刊雜志社和高校研究生學位系統,而且多國國家文字的自動轉換,因此文獻系統存在監管空白,給抄襲、剽竊他人研究成果仍留有余地。(二)捏造、篡改科研數據。真實可靠的科研數據是進行科學推理、得出科學結論的重要依據。忠實于原始數據,是科研工作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部分研究生不愿堅持做艱辛的調研和實驗,為了得到與自己預期相符合的結論或滿足某種模型特性的需要,不惜違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學術研究的基本準則,在實驗數據記錄、撰寫論文過程中隨意捏造或篡改研究數據,或根據主觀愿望對原始數據做人為取舍,只選用符合愿望的結果,剔除不符合愿望的結果,得出與研究假設“完美契合”的結論。(三)不當引用或引用不標識出處。科學研究從來都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眺望,即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深入,也能幫助研究者和讀者搞清楚所研究問題的來龍去脈。因此,研究成果中的思想、觀點如果不是自己原創性提出的,務必要規范標注文獻出處,這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更是必須嚴格遵守的科研行為規范。然而,部分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或從事學術研究活動的過程中,隨意引用過多、引用他人觀點不加以標注,或者標注不規范,無法找出原文,更有甚者隨意將未參考的文獻列入參考文獻范圍,這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對讀者的不尊重。(四)一稿多投和不當署名。一稿多投也是研究生群體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科研失信行為,部分研究生特別是碩士研究生為了快速完成學業,在發表學術成果時會傾向性選擇一稿多投,例如論文主要內容不變,題目和結構稍加改變,然后以多篇論文的方式發表,片面追求論文數量,不考慮論文質量及創新性,以期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畢業授位要求,漠視長遠的學術規劃及學界聲譽。同時,根據科研行為規范要求,科研成果署名及次序應與作者所付出的貢獻相一致。但在實際中,部分研究生在時,不認真對待成果署名[8],例如將有實質性貢獻的作者排除在外,未作出貢獻的作者掛名,任意修改作者次序,隨意增減作者,或者虛假標注作者信息等,這些問題既不能正確反映作者的實際貢獻,也損害了作者的權利。(五)買賣、論文。近年來研究生群體中抱著混文憑或者功利的態度去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求學動機的功利化趨向明顯,即多以增加就業資本作為主要的讀研動機,創新意識淡薄。這種求學動機與培養過程的學術取向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他們沒有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從事學術研究,買賣和成果論文、學位論文的現象也隨之增加。這種現象主要是發生在在職研究生群體中,他們主要關心自己是否能夠順利拿到學位,不在乎科研學術能力是否能夠得到提升,攻讀研究生的功利心更加突出,沒有充足的時間、精力和能力去完成畢業論文,就會出現雇傭他人論文現象。
三、研究生科研失信行為產生的原因剖析
高校研究生違背科研誠信并非偶然事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既有科研價值觀約束不足的內在因素,也有急功近利學術氛圍、懲戒制度不規范和措施不嚴的外部因素。(一)科研價值觀偏離。科研誠信要求“科研工作者要實事求是、不欺騙、不弄虛作假,還要恪守科學價值準則、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活動的行為規范”[9]。科研價值觀關系到科研工作者對科研本質意義的認識,正確的科研價值觀是端正科研態度、規范科研行為的內在約束,而科研價值觀的偏離則是造成科研失信問題的最根本原因[4]。研究生階段是研究生科研價值觀的形成和穩定時期,對其今后的良好科研品格和行為規范的養成具有重要影響。但是目前高校科研工作群體中存在較為嚴重的急功近利氛圍,“唯論文”數量論導致心浮氣躁,甚至部分研究生對科研誠信的要求、科研失信的表現等基本常識并不清楚。在這種氛圍和環境中,研究生難以塑造正確的科研價值觀。(二)科研行為規范訓練不足。正確的科研價值觀是內在約束,也正是這種價值觀決定了研究者在科研活動中的各種意識和行為,即要求按照科研行為規范開展科研活動,如行文規范、引注規范、數據真實可靠、署名規范等。當然這種能力并非自然習得,而是要經過長期的專業化訓練。但是許多高校對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研究生缺乏專業化的科研規范訓練,缺乏完善的學術規范和知識體系,對科研失信的嚴重后果認識不足,在從事學術研究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學術不端行為。調查發現,高校缺乏對研究生的科研行為規范教育是造成研究生科研失信的重要原因之一[5]。同時,為具體落實國家科研誠信政策,高校一般都制定了相應內部學術規范,但實際操作中,不同高校所制定的學術規范內容詳略不一,對科研失信行為的規定也缺乏統一標準,這也會對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的科研行為選擇造成不良影響。(三)科研不端行為懲戒不嚴。科研不端行為懲戒是外在的約束,科研不端行為懲戒不嚴,會降低研究生科研不端行為的成本,助長不良風氣。客觀上講,科研不端行為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再加之缺乏一套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很難被及時發現,即使被揭露了違信成本也是偏低的。目前教育部《關于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暫行處理辦法》中,最嚴格的就是依法撤銷學位。但是學校基于學生前途、學校名譽等方面的考慮,更多是采用教育和說教的方式,盡可能縮小科研不端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這種行為一定程度上更加縱容和助長了科研不端行為的發生。另外,部分高校還未設立負責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管理的專職部門,或即使成立了專職管理部門,但研究生對該部門的職責并不清楚,如此造成的管理混亂必然會影響科研誠信教育效果。
四、構建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管理“三位一體”工作機制
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管理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主體、多層面、多角度共同努力去完成。為了提高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管理的針對性、有效性,文章提出構建科研誠信教育引導機制、科研失范防范機制、科研不端懲治機制“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多管齊下、系統推進,形成研究生在科研活動中“不想”“不能”“不敢”失范的協同效應。(一)科研誠信教育引導機制。科研誠信教育引導機制的核心在于鍛造正確的科研價值觀。通過構建覆蓋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各環節的科研誠信教育引導措施,讓研究生真正領悟科學精神是什么,應該秉承什么樣的態度去做學術研究,提高科研誠信意識,強化內因作用,筑牢思想基礎,自覺杜絕科研不端行為。第一,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誠信氛圍。高校要在新生報到注冊和入學教育階段開展大密度、高強度的學術道德教育活動,如新生報到“簽訂科研誠信承諾書”、入學第一課“學術道德與科學精神”等,使新生一跨入研究生階段就形成強烈的意識沖擊。將每年開學季定為科研誠信教育宣傳月,集中開展科研誠信主題展板巡展、先進科研團隊評選表彰、科研誠信教育優秀主講教師評選、科研誠信教育主題演講等系列實效性高、參與度廣、學生喜聞樂見的特色活動。第二,組織開展科研誠信教育系列課程。隨著研究生逐漸參加科研活動訓練,則有必要從課程設置、專業教師培訓、教材選定等方面對研究生進行科研誠信教育和科研價值觀塑造,包括把科研道德系列課程作為必修課納入研究生培養方案,以課堂教學的方式確保科研誠信教育對研究生實現全覆蓋。結合研究生的特點,聘任具有精深專業造詣、重要學術影響和優秀學術品格的專家學者擔任授課教師,負責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教育工作。在強化課程規范化建設的同時,重視配套教材的建設,適時完善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系列教材。第三,強化科研誠信教育經驗總結與推廣。在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環節中,選拔一批先進典型,塑造一批先鋒模范團隊和先進個人,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積極營造堅守學術道德和科研誠信的良好氛圍,增強科研誠信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舉辦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論壇,邀請國內外知名高校和機構、專家學者、研究生代表參會,分享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典型做法,就科研誠信教育的理念、內容、模式等展開深入探討。(二)科研失范防范機制。科研失范防范機制的核心在于通過嚴格的防范措施,防微杜漸,讓學生熟練掌握科研行為規范并用于實踐,努力把學術失范、科研不端行為解決在萌芽階段。第一,導師要強化對研究生的科研行為規范訓練。導師團隊、課題組是研究生從事科研活動的基本單元,導師要擔負起專業培養責任人、科研道德教育責任人的雙重身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導師要強化學術指導,培養研究生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強化科研行為規范訓練,杜絕科研不端行為,提升研究生科研道德涵養。同時,要加強對導師的培訓,把學術道德制度體系、預防學生出現科研不端行為的舉措和鑒別手段作為重要內容,提高他們對學術規范的指導力和科研不端的鑒別力。第二,實行嚴格的論文質量監控措施。在畢業階段,堅持嚴格的學位制度,加大學位的范圍和力度,實現對研究生學位的全覆蓋,實行嚴格的論文抽檢、送審、盲評等制度,對達不到規范要求的一律推遲答辯,發現故意抄襲和造假行為的一律取消答辯資格。加大對研究生在讀期間公開發表學術成果的審查,發表的學術論文如涉及科研誠信問題,要納入科研誠信檔案,情節嚴重的可撤銷學位。第三,構建研究生科研誠信在線管理平臺。將研究生科研誠信管理工作納入線上平臺,推動科研誠信管理長期化、常態化。以平臺為基礎,探索建立研究生科研誠信檔案數據庫,內容包含了研究生的科研活動、學習考試、評獎評優、助學貸款、學費繳納等學習生活方面的誠信表現。及時更新科研規范指南、科研道德案例、科學前沿等欄目,廣泛宣傳學校科研誠信的基本要求和規章制度,并提供相關文獻資料和生動案例。開設科研誠信教育在線課程,面向學校師生和社會開放。建立科研誠信問題答疑互動平臺,研究生可以在個人主頁隨時查看個人失信記錄,從而進一步完善科研失信警示機制。第四,改革研究生科研評價和激勵機制。改革研究生考核、評價體系,改革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成果的不良風氣,建立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環境,讓教師們不為科研考核所累,重點考察評價研究生的真才實學,讓他們能夠潛心于自己的專業,潛心于學術,潛心于創新,降低學術失范和學術不端的發生率。(三)科研不端懲治機制。科研不端懲治機制的核心在于通過構建標準嚴格、程序規范、科學合理的學術不端懲治體系,并將其作為規范科研行為和凈化學術風氣的有效手段。第一,加強科研誠信制度化建設。完善科研誠信管理制度,完善科研不端行為的舉報、核查、懲處和申訴等制度,規范懲治程序,完善內部約束機制,明確責任主體,明確調查程序、處理規則、處理措施等具體要求,堅持“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查處科研不端行為。第二,完善科研誠信管理工作體系。建立健全校院兩級科研誠信與道德監督委員會,明確科研誠信行為規范,制定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細則,提供方便快捷的舉報和咨詢渠道,對科研不端行為的問題線索組織核查。此外,還要健全校院兩級工作機制,將科研誠信建設各項要求落實到教學、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中,定期研究和解決科研誠信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努力形成廣大師生員工共同參與學術道德建設的良好局面。第三,科學制定科研失信處分等級。在完善懲處制度和組織建設的基礎上,根據科研不端行為問題的嚴重程度,給予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撤銷學位等不同等級的處分。以查處的科研不端案例為反面典型,對研究生進行警示教育。
總之,高校作為研究生科研誠信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要切實履行“第一主體”責任,把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管理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從科研誠信教育引導機制、科研失范防范機制、科研不端懲治機制等多個方面,多管齊下、系統推進,建立起科研誠信教育管理的長效機制,把每一個研究生培養成為科研誠信的遵從者、踐行者和監督者,讓他們在科研活動中“不想”“不能”“不敢”失范。
參考文獻:
[1]四川大學《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編寫組.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第二版)[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
[2]雷曉鋒,王文文,馮蓉,等.高校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的多維審視和途徑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06):80-82.
[3]張紅偉,趙勇.高校應當好科研誠信教育的守門人[N].中國教育報,2018-06-04(005).
[4]方曉春.科研價值觀教育與大學生科研誠信評價機制構建[J].社會科學家,2017(09):70-75.
[5]袁子晗,靳彤,張紅偉,等.我國42所大學科研誠信教育狀況實證分析[J].科學與社會,2019,9(01):50-62.
[6]王飛.當前我國科研誠信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性建議[J].科學與社會,2019,9(01):63-71.
[7]科技部等多部委.關于印發《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的通知[Z].2019.
[8]滕建華,趙繼穎,周啟杰.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及原因分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04):10-13.
[9]科學技術部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組織編寫.科研誠信知識讀本[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作者:吳永超 李栓久 單位: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