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探析論文

時間:2022-11-05 09:04:00

導語: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探析論文

民營經濟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果之一,并且面臨著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因此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提高對它的認識。

民營經濟是新形勢下的新事物

民營經濟是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重新出現的。

改革開放前是不允許民營經濟存在的。通過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不斷地斗私批修,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經濟,小生產者個體經濟在中國絕種。氣勢很宏偉遠大。當時的觀點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淵,只有消滅了私有制,中國才能進入社會主義。判斷所有制好與不好的標準是一大二公。但這樣搞的結果,盡管整個社會都變成了公有制的一統天下,卻使經濟搞得越來越死,使市場上物資越來越緊缺,生產力遭到極大的破壞,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影響。到“”結束時,公開宣布把國民經濟推向了崩潰的邊緣。這個教訓是深刻的。改革開放以后,由于我們認真地總結了以往的經驗教訓,才不得不放寬政策,支持農民家庭承包,允許人們自謀職業,允許個體經營的發展,使我國經濟很快就出現了生機,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但開始時并沒有意識到私營經濟——這種有雇傭勞動關系的經濟成分的出現和發展,更沒有制定允許和支持的政策。它是在允許和支持家庭承包和個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出現和發展起來的,而且出現以后,發展的速度還很快,表現得非常好。當它出現和發展起來以后,才趕快調查研究,制定政策。到1988年修改憲法,才增加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币簿褪钦f,私營經濟到這時才取得了合法地位。到1997年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地講,“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要繼續鼓勵、引導,使之健康發展?!辈⑶以谶@之前,還有一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钡诙晷薷膽椃〞r,都把它們寫了進去。

以上情況至少說明了三點:(1)民營經濟也好,私營經濟也罷,它們都是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重新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它們的出現和發展帶有某種必然性,完全符合客觀規律。這正好應了馬克思的一句話:無論什么生產關系,當它還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是不會消亡的,一種新的生產關系,當它發展的條件還不具備時,是不會出現的。(2)非公有制經濟即私有制經濟,人們對私有制經濟的認識,是逐步提高的,黨和國家對它制定的政策是逐漸明確和完善起來的。(3)民營經濟的出現和發展,要有良好的、寬容的社會環境條件。

民營經濟的七種類型

現實中的民營經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它們共有七種類型。

第一種是個體經濟,主要指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個體工商戶。不包括無證經營的工商戶,也不包括經營農業的個體戶,因為它們的實際情況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而個體工商戶,在改革開放前就有,但在不斷斗私批修、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條件下,有也可視同沒有。因為少得可憐,而且主要為修鞋匠、蹬縫紉機、理發的專業戶等,根本沒有什么產值。到1978年,偌大的中國,城鄉只有15萬戶。因而現實中的個體工商戶,都是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在國家放寬政策后,重新發展起來的。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個體所有制經濟既是獨立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又是少許的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是一般勞動者謀生和就業的主要方式,并沒有太大的意識形態障礙。所以,發展的勢頭很猛。到2001年12月底止,全國個體工商戶為2433萬戶,從業人員4760.3萬人,注冊資金3435.79億元。個體工商戶中的個人合伙為13.15萬戶。近年來個體工商戶略有減少,其原因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把市場準入關,注銷了一些。城市建設拆遷,也使少量的攤點歇業。總的看,它仍然是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主體,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還是要發展的。

第二種為存在雇傭勞動關系的私營經濟,即在五十年代中期對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消滅了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實際它們是在農村家庭承包制的的前提下,在家庭承包出現了專業戶、兼業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則是在允許待業青年自謀職業、個體工商戶發展的基礎上,增加雇工,擴大經營規模而發展起來的。開始時帶有相當程度的自發性。當它們出現并發展起來以后,黨中央才調查研究,逐步制定和完善政策。到1988年修改憲法時才取得合法地位。但當時已經發展到9萬多戶了。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發表以后,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姓“公”姓“私”的思想障礙,發展的步伐便進一步加快。到2001年底止,全國私營企業已發展到202.85萬戶,比上年同期增加26.68萬戶,注冊資本18212.24億元,比上年增加4904.55億元,投資者460.83萬人,雇工人數為2253.03萬人。私營企業是把社會上的各種生產要素組合到一起的經濟,它代表了比個體經濟更高的生產力,對國家、社會的貢獻更大。例如2001年,全國個體工商戶共創產值7320億元,實現銷售總額或營業收入19647.8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499.23億元;而私營企業的從業人員還不到個體工商戶的一半,卻創造產值12316.99億元,實現銷售總額或營業收入11484.2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245億元。改革開放以來私營經濟發展快的地區主要是東部沿海地區。同時私營企業的實力和規模還不夠大。今后還存在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第三種為外資經濟,即外商(包括港、澳、臺地區)在我國大陸投資辦的經濟,即以前我們所說的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辦的“三資”企業。只是“三資”企業概念中還包括公有制成分,所以用外資的概念比較準確,外資一律屬于私有制經濟,并且都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由于我們積極引進外資而發展起來的。到現在,“三資”企業在我國已經辦起了二十七八萬戶。外商投資在我國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占到13%,工業產值的14%和出口額的47%是由這些企業提供的。外資企業的規模一般比內資私企的規模要大,技術設備也相對要先進,創造的產值自然更多。實踐證明,引進外商投資辦企業,對于解決我們自己資金不足,對于我們學習外面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們的企業水平,對于出口創匯、提高地方的經濟實力等,都有積極的意義

以上三部分經濟,都屬于民營經濟中的非公有制經濟。

第四種是民營科技企業。這全部是由科學技術人員下海創辦的企業。其特點,一是地地道道的民營,機制比較靈活,二是主要從事科研開發,有助于實現技術成果產業化。所以它的活力最強,產品科技含量高,創造的產值比一般私營企業還高。它們都是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我們經濟持續發展的希望所在。民營科技企業不是所有制概念。其中既有民間的投資,有私有的成分,也有公有的投資和資產。這種經濟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多半集中在開發區。到現在,全國經過確認為科技企業的大約有八、九萬戶。還有一些是沒有經過確認的,總數大約在十四、五萬戶左右。其中有一些已經在海外或上海、深圳上市,成了比較規范的股份制企業。像聯想、四通、北大方正、清華紫光等等。

第五種是鄉鎮企業。其特點有二:(1)是在農村鄉鎮辦的非農產業,其成員絕大多數為轉移出來的農民。(2)不受國家計劃的控制。所以有時也把它列入體制外經濟,實際就是民營。這部分經濟原本是在時期社隊企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八十年代初,由于社隊企業的概念包括不了農戶辦企業,農民聯戶辦企業等,經中央同意后改稱為鄉鎮企業。當時的主要形式是鄉政府、鎮政府投資辦企業,也有村民委員會辦的企業,供銷社辦的專業合作社。個別地方甚至有外商或國家的投資。所以鄉鎮企業同樣不是一個所有制概念。鄉鎮企業的所有制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正因為這部分經濟不受國家控制,又符合市場取向改革的需要,一開始就徹底面向市場,所以發展很快,貢獻也大。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曾一度發展到2400多萬戶,從業人員一億二千多萬。所以鄧小平夸鄉鎮企業是異軍突起,三分天下有其一。九十年代后,由于市場供求出現了買方市場,加上原有的部分鄉鎮企業在體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的弱點,虧損面增加,不得不進行整頓、改造和改制。像蘇南模式的鄉鎮企業,通過所有制改革,絕大部分改為股份合作制或私營企業了。改革的實質是進一步民營化。所以近年來鄉鎮企業的總數有所減少,全國約為2100多萬戶,但活力和素質提高了。在全國鄉鎮企業中,還出現許多大的集團公司,產值上幾億、幾十億的大企業。

第六種是股份合作制企業。我在其他文章已經講過了,股份合作制是群眾的創造,也是對以往老集體經濟模式的一種否定,但這個概念不準確,許多人把它理解為股份制的一種形式,而我和其他一些學者則主張把它理解和規范為合作制,實際是一種很不規范的合作制。實踐中人們把許多不是合作制的合伙企業、有限責任公司也當作股份合作制了。所以數量很大。新聞媒體說全國有400萬或450萬戶。我估計如果規范的話,恐怕沒有這么多。不進行規范,它很可能成為過渡形式。股份合作制的特點有二:一是它的產權相對清晰,這是相對老集體企業說的,因為企業內部有了職工的股份;二是政企分開了,企業歸私人老板或職工管理了,也就是開始變為民營了。而這兩個特點,正是我們應當高度評價,充分肯定的地方。

第七種為國有民營企業,數量也不少。企業的所有制不變,仍然為國有制,但經營卻改變為私人或民間組織經營了。經營的形式為租賃、承包、委托、等。這種國有民營形式最早是九十年代初在一些地方(如安徽銅陵市)出現的,目的是為了把國有小企業搞好,后來在其他地方的大中型國有企業也采用了。如深圳市國有中興公司,就是由民營企業家擔任總經理來經營的。

以上七大塊中的后四塊,因為都不是所有制概念,盡管在現實中是獨立存在的,但是從企業來說是互相包容和交叉的,例如鄉鎮企業中既有個體、私營企業,也有股份合作制企業;同樣,民營科技企業中也是既有股份合作制企業,也有私營企業。像有名的用友公司,原來在工商局登記時就是私營企業,現在它上市了,就是有限責任公司了。它們只有用民營的概念才能都包括進來。

但是現實經濟關系中有兩大塊我沒有把它們包括在民營經濟的范圍之內。這就是股份制企業和老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我以前在文章中曾把它作為民營經濟中的一大塊。規范的股份制企業從理論上說毫無疑問是民營。但我國現實中的股份制企業,特別是1200多家上市公司,絕大多數還是國家控股,即人們所說的一股獨大。這類企業基本上還是國有國營,統計上也還把它們當作國有企業看待,因而不能認為是民營。只有股份制企業中由私營企業改制的股份制企業,象溫州的正泰電器集團,或由社會股為主組成的股份制企業,才是真正的民營企業。但這類企業數量不多。

至于城鎮老集體企業,全國有幾十萬戶,從道理上說它們也應該是民營經濟。但改革二十多年了,直到現在它們還沒有實行政企分開,而繼續采取了“二國營”的模式。企業上面都有一個主管部門,實際還是官辦,而不是民辦。所以說它們是民營就太勉強了。它們自己也不承認是民營。然而集體企業中有少數確實民營了。例如青島的海爾電器集團,它早上市了,并且在海外都有幾十家企業和分支機構,辦得很好。這些企業當然算民營企業,但它上市以后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集體企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