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數學課堂情境導入研究
時間:2022-12-15 03:02:18
導語:低年級數學課堂情境導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對此,本文嘗試從“想象畫情境導入”“補充畫情境導入”“猜想畫情境導入”三方面來進行情境設置的研究。
[關鍵詞]想象畫;補充畫;猜想畫
畫畫是大部分低年級孩子都喜歡的,如果在課一開始,告訴孩子要畫畫,相信可以非常容易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我對這方面的情境設置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想象畫情境導入,拓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孩子的想象是非常豐富的,想象是形象思維的一種表現,而這些豐富的空間想象,可以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發展。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適合用“想象畫”這樣的情境導入呢?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認識角,就可以用到想象畫的導入。師:在上課之前,老師想先請小朋友畫一幅畫,今天畫的畫跟美術課上的不一樣,來,先一起閉上眼睛,想象有一張白紙,先在這張白紙上畫上一個點。稍微等待,師:然后從這個點開始往外面畫一條線。稍微等待,師:還是從這個點,往另一個方向再畫一條線。稍微等待,師:好,睜開眼,你知道自己在腦海里畫的是什么嗎?由于在生活中對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孩子們很容易就說出畫的是角。然后再接著組織學生去探索角的各種特征,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非常的安靜,每個人都認認真真地跟隨老師的要求在腦海里畫想象畫,讓他們說一說的時候也十分的積極,很好地說出了“角”,角由什么組成,并且初步體會到角有大小。采用學生喜歡的畫畫手段,給它插上想象的翅膀,這樣的導入,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知識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既運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又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補充畫情境導入,發展學生的探索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探索能力,是我們應該一直思考的問題。在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應該是無處不在的,只有不斷地進行探索活動,才能更好地發展探索能力。那么,如何在課的導入階段就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索呢?我想到了補充畫。補充畫,在這里是指分幾次逐步地完善一幅畫,即一個知識點,讓學生在逐步的補充過程中,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學習,逐步加深對知識的學習,發展自身的探索能力。二年級下冊《時、分、秒》第一課時,要引入鐘面的認識,就可以采用這樣的補充畫導入。師出示一個圓,讓學生猜猜這是什么?學生可以有各種猜想。然后在圓中間加上12根豎條,師:現在看出來是什么了嗎?根據生活經驗,學生都能說出這是鐘面。老師接著問:“這就是鐘面了嗎?好像還少了些什么吧?”指名學生說一說還要補充些什么東西。學生逐步地補充數字、小豎條、時針、分針,老師相機提問:“這1~12的數字是代表了什么?這些小豎條有什么作用?這根長長的針你知道叫什么嗎?短短的這根呢?”在老師和學生相互合作,共同補充之下,一步步地把鐘面補充完整了。而在補充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手段,已經主動掌握了鐘面知識,知道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時針短,分針長。猜想、補充、驗證,再補充、再驗證,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過程,學生對鐘表的認識逐步地飽滿起來。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填鴨式的灌輸,教師的作用在于為學生創設了有趣的情境導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組織學生不斷地進行自主探索,很好地發展了他們的探索能力,讓學生成為真正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猜想畫情境導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猜想畫,與想象畫不同之處在于它給出一幅圖的一半,讓學生猜出這是一幅什么樣的圖,從而引入今天新知識的學習。而這樣的猜想如果添加“游戲”這一重要元素,往往會達到十分出彩的效果。當然,這樣的猜想并不是無的放矢,而是通過學生的簡單推理得出,這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有幫助的。三年級上冊《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中的“軸對稱圖形”我就采用了猜想畫的形式導入,并結合了男女生比賽,效果非常的好。男生女生比賽猜東西,各給出事物的一半,女生猜的都是對稱的(天安門、飛機、獎杯),男生猜的都不是對稱的(鯨魚、輪椅標志、帶柄的杯子),女生每次都對,男生都不對,宣布女生勝利,引起學生不平。師:有什么意見?指名發表意見,明確女生猜的東西都是對稱的,猜起來比較容易。師:哦,是這樣嗎?咱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女生所猜的圖片)確實,這些事物都是對稱的,有的是左右對稱,有的是上下對稱(邊說邊板書:對稱)。這樣對稱的事物猜起來就容易多啦。師:你還能發現身邊的哪些事物是對稱的嗎?指名學生說一說,議一議。師: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物體具有對稱性,那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呢?是不是也具有這樣的特性呢?今天這節課咱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我國是一個講究對稱美的國家,所以學生在平時接觸到的事物中早已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只是不知道它們被稱為“軸對稱圖形”,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對折后完全重合的圖形叫軸對稱圖形”這樣一個定義。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等等的綜合能力,是一種使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它是基本數學能力之一,也是數學素質的核心。小學生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雖然最主要是小學高年級學生,但對低年級學生的培養也不可忽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通過一些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本節課中,通過組織男女生比賽猜想畫這樣一個游戲,讓他們利用生活經驗,經歷觀察、猜測、驗證、爭執、發現、歸納等一系列活動過程,充分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一個重要特征——對稱,從而為繼續認識軸對稱圖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實踐證明,精心設置各種教學情境,將學生置于樂觀的情感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體驗與感悟學習內容,主動地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為溝通學生的經驗世界與數學世界的橋梁——情境,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為數學服務的,我們不能單純地為了“情境”而設置情境,應該依據數學知識的線索,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為導向,以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為目的,切切實實地發揮情境設置的重要作用。當然,情境設置應存在于數學課堂的方方面面,怎么來更好地設置情境呢?這是我接下來繼續奮斗的目標!
作者:沈淑芳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壇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