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實培計劃培養體系的構建
時間:2022-03-16 10:21:50
導語:大學生實培計劃培養體系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北京市教委推行“北京市高等學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其中“實培計劃”讓學生到實驗室、企業、科研院所實踐鍛煉,促進學生“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優勢發揮”。文章著重分析了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實施“實培計劃”的特點與優勢,有效構建工作實習、科研訓練、畢業設計三個子項目有機結合,時間、內容、環境一體化的無機材料卓越工程師特色的“實培計劃”培養體系,揭示了“實培計劃”對促進學生實踐創新思維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無機材料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卓越工程師計劃;實培計劃
一、背景
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重點打造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科研平臺,“實培計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為重點,通過不斷加強高校與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資源共享、合作交流,打破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模式,打造規模更大、水平更高的高校實踐創新教育平臺,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好地創業就業創造條件[1]。“實培計劃”包括北京市大學生畢業設計(論文)項目、北京市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深化項目、北京高等學校實驗教學開放共享項目三部分。本專業從2015年開始參與多項“實培項目”,在卓越工程師背景下,逐漸建立和完善無機材料卓越工程師的大學生“實培計劃”培養體系。
二、“實培計劃”的構建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學校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的開放式培養體系,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正是符合國家教育和人才培養規劃的重大改革項目[2]。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無機材料模塊)2012年加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從2015年開始構建和逐漸完善工作實習、科研訓練、畢業設計三個子項目有機結合,時間、內容、環境三維一體化的“實培計劃”。一體化的“實培計劃”體系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培養目標劃分為多個不同子目標,并分解落實到具體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圖為無機材料專業“實培計劃”培養體系內容與目標(見下頁)。1.工作實習。工作實習是本專業的重要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之一,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和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達成畢業要求、實現培養目標必需的教學過程。通過工作實習,培養學生在工程實踐中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的意識,提高運用所學工程原理分析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了解行業標準、法律法規、工程倫理,培養社會責任和在工程實踐中自覺遵守職業道德的意識。本專業實行“卓越培養計劃”前,學院統一安排工作實習的內容,時間為2周,雖然比認識實習增加了學時,但是材料的生產流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大量操作參數模型的集成與優化,學生到企業實習受實際生產、安全等限制而不能真正動手操作以全面理解工藝參數變化對產品的影響,因此學生依然是走馬觀花,無法深入到實際生產中,工程實踐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無機材料專業實行“卓越培養計劃”后,修訂工作實習教學大綱,與北京市多家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形成“校內教學—企業學習實訓—與企業交流探討—師生共同總結”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工程實踐時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無機材料的開發、設計與研制,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和工程實踐能力。2014年—2018年期間,本專業共計90人次分別到水泥廠、節能科技公司、建材研究院等多家企業進行專業實習。校外實訓基地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實習條件,注重加強學生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方面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實習期間學生實習任務明確、具體,分別進入不同研究團隊,配備專職指導教師;學生實習期間理論聯系實踐,利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習工作中遇到的工程問題;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明確人員配合的重要性;提高了紀律觀念,加強了對個人的自我約束力。2.科研訓練。學生進行為期1個月的工作實習后,對專業的認識進一步加強,綜合實踐能力有一定提升,但是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還不夠,在此基礎上,專業繼續依托人才培養基地,開展“北京市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深化項目”研究。2015年—2018年共計34人次參與9項北京市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深化項目。“北京市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深化項目”,周期為1年,類型包含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社會調研,每個項目由3—5名學生參加,項目來源于學校與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共同科研項目,學生能夠深入到企業實地去了解本專業的科學研究,充分掌握并深入理解專業知識,進一步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項目實施過程中,每個團隊的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融入科研團隊,深入工廠一線,勤動手,善思考,結合在校期間的理論基礎聯系實際解決工程應用問題,有利于促進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工作,并提出問題,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組長負責整個項目團隊的組織聯絡及任務分配,其他組員能夠各司其職,配合良好,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3.畢業設計。“實培計劃”還包含“畢業設計支持計劃項目”,該項目提倡校企聯合指導學生畢業設計,提升參與學生的技術素養與實踐創新能力。2015年—2018年共申報7項北京高等學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畢業設計(創業類)支持計劃項目。校內導師主要在設計理論和論文規范方面給予指導,更多的是校外導師結合實際工程問題的指導,讓學生理解了針對工程問題的設計必須遵守規范和標準。例如“粒化高爐礦渣品質活性評價指標研究與標準化應用”項目作為《水泥膠砂抗海水侵蝕試驗方法》國標探索試驗,主要目的是驗證試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的復演性、靈敏性,該項目的實施為新標準的制定奠定實驗基礎,學生了解了專業相關領域的技術標準體系、知識產權、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同時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包括對技術問題的理解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三、一體化實培計劃培養體系的特點
本專業依據北京工業大學“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定位目標,結合北京市經濟發展需求和材料產業結構調整,構建了工作實習、科研訓練、畢業設計三個子項目有機結合,時間、內容、環境三維一體化的“實培計劃”。1.時間一體化。時間一體化主要是指課內和課外緊密相連和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無機材料專業實培計劃培養體系通過規劃、教學和有效評估三個過程將教、學、評三方面有機結合,建立時間一體化,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不斷探索的習慣,有助于學生養成終身學習意識和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2.內容一體化。人才培養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知識、能力和素質。無機材料專業實培計劃培養體系內容一體化是指構建學生知識體系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而且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可進一步改進學生的知識體系,將知識、能力和素質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以適應社會發展。3.環境一體化。環境一體化是指將校內外進行緊密結合并有機相連,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與傳統的高校教育環境相比,一體化環境具有教育性、靈活性、開放性和自由性的特點。無機材料專業實培計劃依托北京工業大學校內實踐平臺和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學生利用課上和課后時間自行安排實踐內容,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訓、畢業設計過程中真正參與到企業生產中,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四、實施效果分析
本專業通過構建工作實習、科研訓練、畢業設計三位一體“實培計劃”后,將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實踐能力、提高專業素質融為一體,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以及創業能力。“實培計劃”的實施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項目緊密圍繞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需求,使學生了解國家相關的環保排放標準和具體節能減排措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這是課堂知識的傳授無法達到的培養效果。2.入選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的學生基本都通過保研和考研、出國繼續學業深造,說明本專業實施的一體化“無機材料卓越工程師實培計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3.通過項目實施,本專業與中國建材研究總院、北京金隅集團等多家國有大型企業合作,建成了一批校企合作的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實施開放式、社會化運行機制,聘請校內指導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20余名“雙導師”,為本專業大學生實習、研究生實踐提供了條件保證。
五、總結
通過“實培計劃”項目有效而具體的實施,不僅極大豐富了創新實踐科研體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學生在高校之外的科研院所接受教育,享受更加豐富而優質的專業、課程、師資、實踐科研資源的目的,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競爭能力。同時,項目的開展也提高了學生就業及繼續深造所需的綜合素質,最終搭建出培養創新人才的綜合性學科平臺。
參考文獻:
[1]劉霄.啟動“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實現高教人才培養機制創新[J].高教發展研究,2015,(05).
[2]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Z]教高[2011]1號文.
作者:王亞麗 崔素萍 馬曉宇 王劍鋒 單位: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