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9:03: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特色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特色經濟

特色經濟發展思考

*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南部,是一個以農牧業經濟為主的地區。全旗土地總面積8300平方公里,多山地丘陵,少平原良田,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氣候特點是十年九旱,農牧業產業化受自然因素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制約,進程緩慢,廣大農牧民在產業化中的收入占總收入的45%左右;全旗人口59.3萬人,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資源少,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大旗,全年和季節性外出務工的剩余勞動力多,但因在整體上勞動力的知識素質和技能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并不很高,全年勞務輸出16萬人次以上,勞務輸出收入在4億元左右,占農牧民總收入的30%左右;工業經濟基礎薄弱,對財政貢獻率大的企業和項目少,工業經濟在全旗財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足30%,是一個工業弱旗;財政收入增長較慢,財政支持經濟和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能力較弱,財政總量小,人均財政收入低,是一個典型的財政窮旗。

近年來,我旗旗委、旗政府以實施“生態立旗、產業化強旗、工業富旗、科技興旗”四大戰略為核心,采取一個產業,一個班子,一個規劃,一套措施的辦法,積極有效地推動了相關主導產業的發展,經濟建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尤其是作為自治區大力扶持的特色產業和我旗工業支柱產業的花炮產業異軍突起,日新月異,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該項產業不但傳承了*地區幾百年來的花炮生產工藝,而且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土地資源優勢和人力資源等優勢,通過發展這項產業,繁榮了地區經濟,富裕了一方百姓,花炮業已成為*旗名符其實的富民強旗的支柱產業。

一、地區特色奠定花炮產業發展基礎

按照區域差異性理論,一個地區具有一個地區的區域特色,具有一個地區的差異性,差異性是不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差異又意味著區域個性,其中蘊含著潛在的發展優勢。善于發現潛在優勢,并將其轉化為優勢特色產業,使相對落后地區的經濟實現超常規發展,是區域間由失衡走向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只要堅持從差異中把握優勢,大力發展比較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盈利模式的產業體系,區域經濟就能逐步走上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花炮業的快速發展,正是*旗充分發揮地區特色,挖掘潛在發展優勢,大力培育地方特色產業的結果。在發展花炮產業上,*旗與全國的其它旗縣區相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或者說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具體來說,發展花炮產業應具備技術、人力、土地、規模、市場等幾方面條件,*旗具備并很好地利用了這些條件。

(一)技術條件。花炮產業是一個技術含量比較高的行業,發展花炮業,需要具有一定數量的技術工人。該旗發展花炮產業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幾百年來,該地區花炮生產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生產的花炮品種日益增多,現已能生產9大類600多個品種產品,其中高中低檔產品類別比較齊全。在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培養和造就了數量眾多的產業工人,據初步統計,該旗現有花炮生產熟練工人和技術工人2000多人;另外,通過近幾年的招商引資,該旗還引進了600多名外地技術人才,花炮技術人員隊伍建設,為花炮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人才人力條件。*花炮產品的品牌形象逐漸樹立,產品的質量不斷提升。從大商標來說,該旗注冊了“*花炮”證明商標,就生產廠而言,現在該旗先后有17個花炮廠注冊了各自產品的商標,這在保護該旗花炮產業的同時,也促進了該旗花炮產品在競爭中提高了質量。

查看全文

社區特色經濟實踐思考

按照區委開展特色社區創建活動的總體要求,我們以指導苔青街道辦事處苔青社區創建市級社區示范點為契機,結合實際,在發展社區特色經濟上進行了大膽嘗試,取得了較好效果,從中引發了一些思考。

一、成功的實踐

**年以來,特別是區八次黨代會進一步明淅“民營興區”的發展戰略后,我們以發展社區特色經濟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社區居民需要、致富居民群眾為目的,以逐步實現“一個社區一個特色”為目標,把苔青街道辦事處苔青社區發展社區特色經濟的落腳點定位在因地制宜,創新方法,深挖內潛,強化服務上,為發展壯大平房社區經濟開辟了一條新路。

(一)做到“三個到位”,樹立發展社區特色經濟的理念。苔青社區地處西林區北11公里處,總面積6平方公里,總戶數1279戶,總人口3659人。社區黨支部共有黨員107名,其中直管黨員66名,協管黨員41名。居民多為美溪建材責任有限公司的職工及其家屬,靠企業效益吃飯,**年有800名職工與企業有償解除了勞動合同關系。加之苔青社區地處偏遠,所有的居民都住平房且生活比較貧困,思想相對保守。面對這樣的現實,如何讓社區居民從自我封閉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思想集中到發展社區特色經濟上來,生活盡快富起來,成為擺在黨組織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為使居民群眾樹立全新的發展社區經濟理念,我們從“三個到位”抓起,統一了居民群眾的思想。一是社區硬件設施到位。以共駐共建的形式,采取區級領導包、責任單位和部門包、街道辦事處包、轄區資源單位包的“四包”措施,解決了集會議室、辦公室、活動室、閱覽室、電教室等共計240平方米且設施完備的辦公場所,既為居民提供了學習發展社區經濟和實用技術的便利環境,也為社區黨支部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宣傳輿論陣地。二是思想教育到位。從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入手,把全體黨員劃成5個黨小組,每月集中組織一次學習活動,開展“”、“三個帶頭人”活動和區情教育以及“社區是我家,致富靠大家”大討論活動,把全體黨員干部的思想統一到帶領居民致富的軌道上來。三是實用技術培訓到位。利用社區設施定期播放有關發展家庭經濟和實用技術的電教專題片,舉辦平貝種植、食用菌、家禽養殖等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90%的社區干部和社區居民掌握了一技之長,增強了發家致富的本領。

(二)構建“三個平臺”,創優發展社區特色經濟的環境。一是構建招商引資的平臺。樹立大社區意識,引導、支持社區吸引外地客商投資興辦經濟實體,制定了凡是來社區投資辦企業的投資者免收管理費,無償提供廠房三年的政策,承諾為投資業主提供便捷、周到、優質、高效的各種服務,從而營造了一個有利于各類資本生長的發展環境和多為投資者辦實事、辦好事的服務環境。雪糕柄廠到社區安家落戶后,社區黨支部主動協調各方面關系,在落實廠房、廠地、電力使用、原材料等方面提供大力的支持和幫助,確保了企業的按時生產。外來投資者楊志國被社區優越的政策環境所吸引,大膽地投資50萬元建成了獺兔養殖場,養兔2000只;為解決飼料問題,社區以優惠政策讓他承包了84畝土地,解除了他的后顧之憂。為了讓投資者專心致志搞生產,社區黨組織積極主動協調投資者與土地、城建、環保、工商、稅務、衛生、消防等部門的關系,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在開辦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和問題,真正做到了以誠招商,以情引資。僅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這個社區就新增了5戶年產值在50萬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業。轄區的個體私營經濟達到56戶,從業人員179人,招商引資額近500萬元。二是構建職工再就業平臺。建立下崗失業人員檔案,對下崗職工實行檔案化、微機化的動態管理。根據下崗人員學歷、年齡、就業需求等情況,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組織技能培訓,定期收集用工供需信息,采取個別推薦、組織供需見面會、建立再就業基地等措施,現已安置270人實現再就業,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三是構建社區服務平臺。堅持以人為本,大力開展人性化的社區服務,增強居民對發展社區經濟的認同感和親和力,調動一切有利于社區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壯大社區經濟實力。為發揮社區黨組織的先鋒模范作用,成立了2支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為滿足居民生活需求,集中有一技之長的技工,成立了為居民有償服務的瓦工、木工、水暖工3支服務隊,這些隊伍經常活躍在社區,并以最低的收費和良好的信譽贏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評。在創新服務方式上,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引導建立多渠道的社區服務投入機制,開辦社區餐飲、食雜店、美發等20多個服務網點,發展社區特色經濟的氛圍初步形成。

(三)培育“三個”亮點,做大做強社區特色經濟。一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壯大社區特色經濟。制定扶持轄區內重點企業和鼓勵新辦社區企業的多項措施,大力發展社區經濟。對新辦企業雪糕柄廠提供無償代辦手續服務,幫助生產經營有困難的鵬程紙塑廠通信息、跑銷路、找市場。二是培育經濟結合點,帶動社區特色經濟。針對美溪建材責任有限公司座落在該社區且居民多為該公司職工及其家屬的實際,引導社區黨組織從為企業發展穩定服務,為居民群眾發家致富服務的思路出發,經反復蹉商,美溪建材責任有限公司無償把部分閑置廠房交給社區管理,社區黨組織借船出海,借雞生蛋,以招商引資的方式,使建工木器廠、宏運木器廠、防水涂料廠企業在此安家落戶,既盤活了閑置資產,又實現了資源共享。三是培育最佳致富點,引領社區特色經濟。苔青社區四周有4條溝系,草豐水足,可飼養牛、羊,居民平房前后院開闊,可種北藥,養雞、養豬等家禽。幾年前,這里的居民一直對養殖業不感興趣,曾有人說,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針對這種情況,把引領居民發展家庭經濟,搞活多種經營當做發展社區特色經濟的頭等大事來抓,社區黨員干部首先帶頭,率先垂范,通過自己的實踐為居民群眾發家致富吃上定心丸。黨工委書記劉德恩不僅自己帶頭種了1000平方米的平貝,而且主動包扶困難戶李忠民養豬,并為其擔保貸款1萬元,現在李忠民年養豬出欄1000頭,年純收入4萬多元,成為西林區首屈一指的養豬大戶。黨員楊延忠帶頭栽培了6萬袋木耳,收入4萬元以上,起到了典型的示范作用。在黨員干部的帶領下,苔青社區涌現了年收入超2萬元的養雞、養羊、養水牛、養魚等養殖專業大戶15戶,1279戶居民有60%以上的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其中平貝的種植面積達到了2萬平方米,地栽木耳30多萬袋,居民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社區特色經濟年產值達到325萬元。

查看全文

特色經濟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分析論文

1發展特色經濟是青海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

首先,青海的省情決定了經濟發展必須在選擇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處偏遠,區位條件差;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薄弱,交通通信不暢;科學教育落后,人口素質偏低。這些都給經濟發展帶來了直接的影響。青海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構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與外省趨同,那么肯定會在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產業發展的路子勢必越走越窄。同時,青海地域遼闊,省內各地區之間差異性也很大。因此,青海以及省內外不同地區應當對產業發展進行區域調整和區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并逐漸發展壯大。

其次,青海的資源決定了我們有條件在發揮特色上出優勢。青海地處世界屋脊,由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決定,它具有獨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僅山川藏珍、戈壁埋礦,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氣候和在這一氣候條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資源,有在全國獨具優勢的水電、鹽湖資源,獨特的畜牧草地資源,太陽能、風能資源,獨樹一幟的高原地貌景觀,眾山之巔、眾水之源和頗具特點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觀等。這些豐厚的特色資源為青海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奠定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和條件。只要善于開發這些優勢資源,就能夠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依據省情,青海特色經濟的構建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第一,著力發展壯大鹽化工業,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第二,重點發展中藏藥業、綠色食品業、有機食品加工業和高原生態農牧業,逐步形成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鏈。第三,發展水電、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和特色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經過努力,最終形成世界高原生態基地,全國鹽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藥生產基地,西部水電——高耗能工業基地和石油天然氣開發基地。第四,以發展特色旅游業為龍頭,經濟推進現代服務業。在保護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有規劃、高起點、高水平地面向市場開發各類旅游資源。

2發展生態經濟是青海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選擇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與生態,二者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互為條件的關系。生態系統對經濟活動有著極大的制約能力,經濟要想求得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系統,發展生態經濟。生態經濟是以保護和發展生態產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具有生態系統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續性的特點。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區域,起著江河水文循環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態又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沙化現象日益嚴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已經成為青海發展特色經濟的嚴重阻礙和最大的隱患。因此,在青海未來的發展中必須把保護和建設生態作為根本任務。

查看全文

縣域經濟 特色為本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最基本的區域經濟單元,包括縣、鄉(鎮)、村經濟,具有多層性、綜合性和基石性等特點。由于我國各地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發展縣域經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但總體上看,筆者認為,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尤其應當引起充分重視。

在空間上,發展縣域經濟要突出發展縣城經濟。因為縣城集聚了縣域內各種資源和行業優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重點。過去大搞“一大二公”,實施平衡發展戰略,致使經濟發展重點不突出,縣城帶動乏力。為此,要吸取教訓,在發展縣域經濟時,要重點發展壯大縣城經濟,并以此帶動縣域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

在產業上,發展縣域經濟要突出發展工業經濟。在縣域這個范圍內,產業結構的層次低,特別是在廣大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整體發展滯后,“農業弱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問題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工業經濟欠發達,缺乏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就是要發展工業經濟。

在所有制上,發展縣域經濟要突出發展民營經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大多數縣屬國有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境,主體地位日益萎縮,給縣域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就業、財政和穩定的壓力。因此,要發展縣域經濟,填補縣域公有制經濟全面退縮形成的“真空”,只能在國有經濟的體制外,大力實施“民營強縣”的戰略。

在資源利用上,發展縣域經濟要突出發展特色經濟。在現代經濟的全面競爭中,縣域經濟要想在更大范圍的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利用自己的資源,創造自己的特色優勢。

縱觀各地經濟發展的軌跡,凡是縣域經濟發達的地區,均是該地區特色經濟能量充分釋放的結果。那么,如何尋求自身特色能量釋放的最佳途徑呢?

查看全文

循環經濟的特色經濟體系詮釋

摘要: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經濟體系建設中,不僅要突出生態和文化內涵,還要體現鄂西經濟發展的特色和優勢,更要符合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兼顧物質、精神、生態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本文以循環經濟與特色經濟的原理為指導,通過對鄂西圈8個市州(區)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的分析,提出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經濟體系特色經濟模式構建的思路及對策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鄂西特色經濟

一、循環經濟與特色經濟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征的生態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屬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形態。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體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我國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決從源頭上治理污染、持續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實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生態城市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特色經濟是一個區域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利用比較優勢原則,通過競爭形成的,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的經濟結構。特色經濟的構成要素是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特色企業、特色產品。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以公平競爭為生命線,而區域經濟發展又必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因此,特色經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利用比較優勢原則和市場原則,通過競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和產品特色的經濟結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特色經濟是相對于特色經濟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區依據現有的社會經濟基礎、資源稟賦、文化狀況和生產力水平,在競爭中充分發揮區域經濟優勢、自然資源優勢、文化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優勢,進而形成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和產品特色的經濟結構。

循環經濟要求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與可持續發展。因此,保持特色資源的優勢、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是一個地區特色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一個地區特色資源開發與保護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而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和最佳模式,是21世紀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循環經濟的理論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對于資源環境依賴性與主要資源的可重復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發展要求。

查看全文

論循環經濟的特色經濟體系

一、循環經濟與特色經濟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征的生態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屬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形態。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體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我國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決從源頭上治理污染、持續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實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生態城市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特色經濟是一個區域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利用比較優勢原則,通過競爭形成的,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的經濟結構。特色經濟的構成要素是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特色企業、特色產品。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以公平競爭為生命線,而區域經濟發展又必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因此,特色經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利用比較優勢原則和市場原則,通過競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和產品特色的經濟結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特色經濟是相對于特色經濟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區依據現有的社會經濟基礎、資源稟賦、文化狀況和生產力水平,在競爭中充分發揮區域經濟優勢、自然資源優勢、文化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優勢,進而形成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和產品特色的經濟結構。

循環經濟要求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與可持續發展。因此,保持特色資源的優勢、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是一個地區特色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一個地區特色資源開發與保護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而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和最佳模式,是21世紀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循環經濟的理論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對于資源環境依賴性與主要資源的可重復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發展要求。

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經濟體系構建的基礎分析

根據鄂西不同市州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情況及資源稟賦,我們選取了若干指標,經過對指標進行數學處理將鄂西8個州市劃分為如下三個圈域:即第一圈域為“宜昌襄樊”圈域,包括宜昌、襄樊2市;第二圈域為“荊荊十隨”圈域,包括荊門、荊州、十堰、隨州這4個市;第三圈域為“恩施神農架”圈域。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農架林區。

查看全文

農業特色經濟的概念

一、農業特色經濟的概念

農業特色經濟是在特色農業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概念。

目前對農業特色經濟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甚至將農業特色經濟和特色農業兩者等同起來。實際上兩者有不同的內涵。自1995年江西省提出了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后,理論界對特色農業概念進行了廣泛的討論,①對特色農業有多種表述:胡傳鈴(1996)認為特色農業是相對常規農業,主要指農產品及其初加工制品,包括特種種植業、特種飼養業、特種林果業、特種水產業和特種加工業等。

②王建農等(1997)認為特色農業是具有區域地緣、工藝特色和高新技術特色農業產業的總稱。

③劉志民等(2002)認為特色農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業是利用本地資源優勢,開發新產品或從事具有地區特點的農業生產活動。特色農業包括都市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精品農業、水體農業、立體農業、綠洲農業、旱地農業等。

④劉成玉(2003)認為特色農業是以生產特色農產品為目標的農業形態。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與貿易特色發展論文

[摘要]打造專業特色是高校取得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本文闡述了對專業特色的理解,認為專業特色建設要在合理定位前提下配置教育資源,軟硬件并重。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誤區

十一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階段,提高教學質量和培育特色成為高校的共識。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較“老”專業,要辦出特色確實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如何確立競爭優勢,形成特色是擺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育現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可以說是個老牌專業,其前身叫“國際貿易”,1998年國家教育部調整新的專業目錄,將國際貿易專業更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上世紀末,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入世預期帶來的外貿人才需求增加,該專業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規模擴充。許多高校在這個時期紛紛增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招生人數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計,目前該專業每年培養畢業生人數超過3萬名。

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我們長期調查發現兩個現象:一是很多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并未從事國際貿易方面的工作;二是盡管就業難,可是那些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仍能較順利地找到工作。這些現象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專業培養與社會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養的整體素質仍需提高。從學科大類劃分,國際經濟與貿易屬于經濟學,其課程體系與師資隊伍重點突出經濟學,而管理與法律比較薄弱或不被重視。專業口徑過窄,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學生個性不能被充分張揚,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擴招也導致了教育資源無法及時跟進,也容易造成培養質量下滑。

查看全文

林業特色經濟發展計劃

.1特色經濟林現有資源及產業概況

1.1.1特色經濟林樹種范圍

本規劃中的特色經濟林主要是指,由林業部門管理并組織實施的具有我省地方特色和產品優勢的鄉土經濟林樹種以及部分通過引種栽培試驗,具有推廣價值和市場前景的國外品種。主要包括:干果類的核桃、板栗、銀杏、果梅、云南皂莢、澳洲堅果;香料飲料類的八角、花椒、肉桂、酸木瓜;木本油料類的油茶、油橄欖;工業原料類的棕櫚、青刺尖、油桐、等。其中油橄欖、澳洲堅果為國外引進樹種,其余都是云南鄉土樹種。由農業部門管理的茶、桑、水果;農墾部門管理的橡膠、咖啡以及列入林化工產業的紫膠、白蠟、五倍子、印楝以及紅豆杉等沒有列入本規劃。

1.1.2主要特色經濟林樹種及產業發展慨況

(1)核桃:云南核桃因其產品質量高,產量大,不僅在省內是名符其實的第一經濟林果,在全國核桃產量的排名中也列第一位。全省124個縣,海拔700-2900米有其分布。比較適宜的海拔范圍是1800-2200米。年產量在300萬公斤左右的核桃主產縣是漾濞、鳳慶、永平、云龍、昌寧、大姚;年產100萬公斤以上的縣(市)有楚雄、南華、南澗、巍山、景東、新平、賓川、洱源、華寧、會澤、麗江等。

核桃是我省傳統的大宗土特產品,在省內外干果市場上占有重要份額,部分出口到國外,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滇西漾濞、永平、下關一帶現已形成全國最大的核桃集散地,每年交易量在2000萬公斤左右,年交易稅近千萬元。80%以上的核桃干果用手工加工取仁,嚴格分級,統一紙箱,定額包裝,產品銷往上海、天津、北京、長沙、廣州、重慶等城市。每年還有約50萬公斤核桃仁直接從漾濞出口到亞歐國家。此外,以大理漾濞核桃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的一批股份制或民營企業,還對核桃進行深加工,生產飲品以及精加工核桃仁等產品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與特色建設的思考論文

[摘要]打造專業特色是高校取得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本文闡述了對專業特色的理解,認為專業特色建設要在合理定位前提下配置教育資源,軟硬件并重。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誤區

十一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階段,提高教學質量和培育特色成為高校的共識。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較“老”專業,要辦出特色確實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如何確立競爭優勢,形成特色是擺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育現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可以說是個老牌專業,其前身叫“國際貿易”,1998年國家教育部調整新的專業目錄,將國際貿易專業更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上世紀末,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入世預期帶來的外貿人才需求增加,該專業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規模擴充。許多高校在這個時期紛紛增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招生人數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計,目前該專業每年培養畢業生人數超過3萬名。

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我們長期調查發現兩個現象:一是很多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并未從事國際貿易方面的工作;二是盡管就業難,可是那些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仍能較順利地找到工作。這些現象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專業培養與社會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養的整體素質仍需提高。從學科大類劃分,國際經濟與貿易屬于經濟學,其課程體系與師資隊伍重點突出經濟學,而管理與法律比較薄弱或不被重視。專業口徑過窄,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學生個性不能被充分張揚,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擴招也導致了教育資源無法及時跟進,也容易造成培養質量下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