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2 16:20: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基本情況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基本情況調查材料
為促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全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組織部提出了利用五年的時間招聘十萬名大學生村官的政策。我有幸成為一名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村官”,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感到巨大的壓力。如何更好、更快地適應和做好農村工作,是我們面臨的并且需要我們在短時間內克服的難題。我認為要做好農村工作,重要的是盡快了解村情,也就是要摸清村基本情況,了解群眾的思想狀態和生活、生產情況,掌握老百姓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關注一些影響工作開展的重要情況。在此基礎上,幫助村民解決一些他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與他們搞好關系。應鎮黨委組織部要求,通過一個月的調研,利用查閱資料、走訪農戶、問詢村委領導、實地勘察的方式,現在就關于駐村的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一、村基本情況
村位于沂堂鎮西部,距鎮駐地2公里,是全鎮人口較多和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村莊之一。本村人口2500多人,是一個人口大村,其中,黨員50多人,耕地面積2500余畝,是一個農業大村,農作物以玉米和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花生、大豆和大蒜為主。村規模較大,村民富裕,村容整潔,民風樸實。
二、經濟狀況
1.農業種植:
村是一個種植業比較發達的村莊,多年來村民們一直保持了種植農業作物的傳統,村民勤勞樸實,積累了大量的種植經驗。近年來,農產品以花生、玉米、小麥為主。今年全村的花生種植面積約有1000余畝,畝產600多斤,按照往年的盈利標準,每畝每年可盈利近2000元。
后進支部的基本情況
榆林溝村支部基本情況
榆林溝村位于洗馬林鎮西北部山區,距鎮所在地10公里,是原榆林溝鄉鄉政府所在地,96年榆林溝鄉撤消,所轄村并歸洗馬林鎮。改革開放以來,該村經濟發展較快,群眾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于其他地區相比,特別是川區農村相比,有著明顯的差距,尤其是近年來,人口大量外遷(96年以后外遷人口達84人,全部為40歲以下的青年家庭),使得村級經濟的發展受到較大的影響。
2004年全村共計225戶,642人。總面積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86畝,其中水澆地50畝;林地面積828.9畝(退耕還林地828.9畝);草場面積6500畝;村莊面積110畝;沙河、荒山荒坡面積7377畝。該村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自然條件惡劣,加之頻繁受西北風、干旱、冰雹等自然災害影響,農民生活水平較低。去年,人均純收入1020(202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0.5萬元(主要為草場承包收入)。
基層組織建設
榆林溝村黨支部有支部辦公室及黨員活動室一處,黨員37名,其中預備黨員1名,女黨員2名,35歲以下3名,60歲以上的12名(占到黨員總數的34%),黨員平均年齡55歲,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15名(35歲以下、初中文化程度7名),外出務工黨員5名,在村從事農牧業生產的25名,支部成員3名(支部書記:劉廣玉,男,52歲,大專文化),村委成員3名(村主任:劉廣玉)其中交叉任職3名,兩委平均年齡50歲。由于地處山區,干部群眾思想比較落后,黨建制度不健全,致使應有的黨建設施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經濟基礎
農村基本情況考察匯報
為促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全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組織部提出了利用五年的時間招聘十萬名大學生村官的政策。我有幸成為一名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村官”,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感到巨大的壓力。如何更好、更快地適應和做好農村工作,是我們面臨的并且需要我們在短時間內克服的難題。我認為要做好農村工作,重要的是盡快了解村情,也就是要摸清村基本情況,了解群眾的思想狀態和生活、生產情況,掌握老百姓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關注一些影響工作開展的重要情況。在此基礎上,幫助村民解決一些他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與他們搞好關系。應鎮黨委組織部要求,通過一個月的調研,利用查閱資料、走訪農戶、問詢村委領導、實地勘察的方式,現在就關于駐村的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一、村基本情況
村位于沂堂鎮西部,距鎮駐地2公里,是全鎮人口較多和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村莊之一。本村人口2500多人,是一個人口大村,其中,黨員50多人,耕地面積2500余畝,是一個農業大村,農作物以玉米和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花生、大豆和大蒜為主。村規模較大,村民富裕,村容整潔,民風樸實。
二、經濟狀況
1.農業種植:
村是一個種植業比較發達的村莊,多年來村民們一直保持了種植農業作物的傳統,村民勤勞樸實,積累了大量的種植經驗。近年來,農產品以花生、玉米、小麥為主。今年全村的花生種植面積約有1000余畝,畝產600多斤,按照往年的盈利標準,每畝每年可盈利近2000元。
葡萄產業基本情況思考
近年來,在扶貧開發項目帶動下,葡萄產業規模穩步擴大,管理水平及經濟效益不斷提高,鄉現已發展成為全縣重要的葡萄生產基地,被譽為“葡萄之鄉”
一、葡萄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鄉葡萄種植已有幾十年歷史,水晶葡萄試種成功后,全鄉葡萄栽培面積迅速擴大,形成“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提升”的格局。主要有五個特點:一是種植區域化。全鄉葡萄種植面積共計8120畝,其中6317畝已掛果,2008年葡萄產量7503噸,實現產值達1650萬元。主要分布在兩大區域:一是以鄉新聯村為主輻射周邊水晶葡萄栽培區,主要包括馬坡、楊家坡、新寨等村寨,栽培面積1500畝。二是以前進村為主輻射周邊葡萄栽培區,主要包括大坪、新街、羊勇關等村寨,栽培面積2015畝。三是以王家寨村為主輻射周邊栽培區,主要包括王家寨、屯上、拉峨等村寨,栽培面積達1100畝。三是以高屯村為主輻射周邊葡萄栽培區,主要包括高屯、巖寨、排羊等村寨,栽培面積1085畝。全鄉現主要有水晶、玫瑰香、澤香、金手指等多個品種,其中水晶葡萄占85%以上,能夠較好地滿足市場不同消費層次、不同消費時間的需求。三是栽培良種化。經過多年發展,水晶、玫瑰香、澤香等優良品種成為鮮食葡萄的主要品種且被越來越多的群眾引種。全鄉葡萄品種結構從鮮食到釀造,從大粒到無核,從早熟、中熟到晚熟品種,良種率均達到80%以上。盛產的水晶、澤香、玫瑰香等品種多次在縣葡萄節獲獎,使葡萄聲名遠揚。鄉多數村寨都建立了葡萄生產基地,企業與農戶之間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立起穩定的產銷關系。在鮮食葡萄產業化發展方面,如鄉成立了葡萄協會,葡萄銷售由協會全權負責運作,統一設計包裝、統一管理,形成生產、銷售“一條龍”服務的產業化格局。五是產品標準化。為提高葡萄的市場競爭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科技投入和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力度,積極實施標準化生產,葡萄產業的整體素質和產品質量迅速提高,較好地推動了葡萄產業由粗放型向效益型、標準化生產轉變。
二、葡萄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近年來鄉葡萄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但與外地葡萄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葡萄品牌影響力不夠強。新聯村馬坡、前進村大坪葡萄是鄉葡萄產業的“拳頭”產品,在縣具有較高影響力,但省外地區知名度不高,與新疆吐魯番葡萄相比差距很大。特別是受儲存、運輸等環節制約,葡萄銷售半徑較窄,外地消費者尤其是省外消費者對其認知度較低。近年來鄉葡萄雖然在新聞媒體上報道頻率不斷增多,但一直沒有在省州電視臺及報刊等高層媒體進行系統強勢宣傳,導致葡萄尚未在全州、全省范圍內形成較強的影響力。二是葡萄關聯產業發展緩慢。種植葡萄、釀制葡萄酒、品味葡萄酒是一門高雅的藝術,能夠帶動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系統發展。鄉本身就具有濃郁的文化品位、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是鄉集中力量重點打造的綜合旅游度假區,但目前葡萄文化旅游還尚未起步,代表葡萄及相關產業發展的葡萄文化至今沒有突破頸瓶,獨特的葡萄酒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三、加快葡萄產業發展的建議
峨溶邊貿集鎮基本情況簡介
峨溶鎮位于秀山東南邊陲,是渝湘兩省市三縣(秀山、花垣、保靖)七鄉鎮結合部,東與湖南省花垣縣大和平鄉毗鄰、西與本縣涌洞鄉交界,南與與本縣平馬鄉、洪安鎮相鄰,北與湖南保靖縣毛溝鎮、野竹坪鄉接壤,距秀山縣城68公里,距花垣縣城32公里。全鎮幅員面積82平方公里,轄七個村和一個居委會,57個村民小組和11個居民小組,5004戶20859人,耕地面積21715畝。
集鎮規劃情況:峨溶集鎮于1999年8月被縣政府批準為縣級邊貿集鎮,同年完成了峨溶集鎮建設總體規劃和近期施工圖的編制工作。其總體規劃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合理布局、分步實施原則,近期2005年,集鎮常住人口達3000人,中期2010年達5000人,遠期2020年達8000至10000人,規劃區2平方公里以峨溶小橋為中心,東至峨溶中學、龍麻嘴,南至峨溶衙門上,西至沙壩塘,北至臺上大堰、大竹山。
集鎮完成情況:2000年7月,啟動了集鎮一期工程,即拆遷鎮中心校、鎮中,征地新建鎮中心校、鎮中,完成過境道基礎和河濱路堡坎工程。2001年7月,行政區劃調整后,鎮政府投資為120萬元,啟動了集鎮二期工程,建長380米、寬22米、兩旁各征14米的開發建房的主街道一條,2003年5月,總投資50萬元啟動了集鎮一期工程的續建工程(峨溶小橋到峨和大橋長370米、寬16米的街道硬化),并于當年11月份完工。為全面完善集鎮功能,2001年建成了移動通訊站,2002年完成了場鎮的農網改造及新建了中學學生住宿樓,2003年,投資90萬元新建了一個日供水750噸場鎮自來水廠,同時新建了中心校教育宿舍樓、鎮中教學樓及鎮衛生院的住院樓、宿舍樓。2004年4月新建了一座垃圾處理場。
集鎮效益:到目前為止,集鎮人口達2654余人,街道兩旁新建房35戶(其中外來新入戶3戶),建筑面積達10000余平方米。集鎮現有農貿市場2個,商業門面252個,新增固定攤位321個,吸納湖南花垣、大和平鄉、團結、茶洞、毛溝及本縣洪安、平馬等地客商,逢場天最高人流量達3萬余人。
近期打算:著手規劃集鎮三期工程,即新建峨和大橋至龍麻嘴長400米街道工程及完善相關輔助工程。
衛生服務基本情況考察報告
近些年來,我市衛生事業發展,服務規模,科技提升,醫療條件,疾病防治能力,為保障全市健康了作用。社區居民反映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前不久,本人就當前中心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現狀了一次調研。
一、現狀和環境
中心城區自年社區衛生服務試點,到年底,共有17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但從當前情況來看,大社區衛生服務站有時一天到晚都門診病人,嚴重虧損,機構工作人員工作一兩年又“縮回”原,衛生服務力量削弱,病人就診,惡性循環。究其原因:
“小病買點藥,大病上醫院”,不信任社區。大醫院專家多、設備好,感覺更,而社區衛生服務點規模太小、設備更差、藥品不全,對醫生的技術不放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心目中位置,大多數市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不,也就難怪“患者稀少門前冷”。
“房屋破舊,設備不全”,被人瞧不起。中心城社區衛生服務站,有公立醫院分院“換牌”的,有社會和廠礦、事業醫院機構“轉型”的,機構與中心城區二、三級醫院相比是“火柴靠在電桿上——差距太大”。它們是租破舊房子,是臨時裝修一兩間店面,開張經費,也未添置醫療新設備和更多藥品,房屋破舊、設備落后、藥品不全。以東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被評為全省社區服務示范點,但還比不上鄉鎮衛生院。
“服務單一,功能不全”,稱不上服務中心。,城社區衛生服務站都完全社區服務的要求,“六位一體”的功能,即醫療、預防、保健、計劃生育、健康教育、康復服務,80%的都僅是了醫療服務,20%左右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除醫療服務外,還健康教育和康復等服務。地說,社區衛生服務中站其實是功能不全,稱不上心目中真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脫貧攻堅基本情況匯報材料
今年以來,鎮堅持“精準”方略,立機制,干在實處;見成效,走在前列。著力提高脫貧質量,聚焦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著力降低三率,提高群眾滿意度,繼續凝心聚力,再振精神,再強措施,用扎實有效的苦干實干加巧干,全力推動全鎮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現結合鎮實際,就脫貧攻堅基本情況匯報如下:
一、扶貧工作開展情況
1.為民服務“零距離”,促進脫貧工作落到實處。
今年以來,圍繞貧困戶致貧原因因戶制宜進行幫扶,我們對全鎮42戶建檔立卡未脫貧貧困戶進行了走訪,認真核算他們2019年10月-2020年6月底以來的收支情況,并通過相應的程序,進行貧困人口動態調整,并做好脫貧人口的跟蹤回訪工作,關注已脫貧人口,做到貧困退出與成果鞏固并重。
2.把防貧防返貧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監管。鎮已經成立了以書記鎮長任組長、主管副職任副組長的防貧防返貧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全鎮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防貧工作,同時組建防貧防返貧工作站,由扶貧骨干兼任成員。四十三個行政村也統一成立了防貧防返貧工作室,2020年我鎮納入非持續穩定脫貧戶重點監測預警21戶,并對21戶進行了分類幫扶。
3.提升水平,脫貧檔案管理規范有序。
醫院基本情況及改革建議
一、基本情況
我院(所)成立于1973年。是準科級財政定額撥款衛生事業單位。機構成立時的名稱為旗蒙醫藥研究所。1984年增加了旗蒙醫院職能。現在是一個機構掛兩個牌子,承擔蒙醫藥科研與蒙醫醫療兩項任務。30多年來在旗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院(所)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已成為本地區集蒙醫臨床醫療、科研、教學、制劑為一體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民族醫療,科研機構。曾編著出版《蒙醫常用方劑選》《蒙醫鄉村醫生手冊》等五部醫學專著。《哈屯塔拉哈治療宮頸糜爛》《蒙醫藥實驗治療肝病》等三項科研成果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和興安盟二等獎。1980年全區科研機構調整我所是唯獨保留的旗縣級科研機構。1997年以較大的優勢步入國家“二級乙等”醫院行列。目前基本達到了“二級甲等”醫院標準。
院(所)現有職工145名,全部在崗。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0名,占職工總數的83%。行政后勤人員占全院職工總數的17%。專業技術人員中本、專科學歷人員76名,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63%。編制床位80張,實際開放60張。設有內、外、婦、兒、五療、急診、眼、皮膚、骨傷、原創:肛腸、口腔、耳鼻喉等十二個業務科室和四個療區。檢驗、放射線、功能等五個醫技科室和藥劑、手術室、供應室等五個輔助科室。年門診3萬人次,收住院患者2000例。
二、院(所)改革建議
1、近十年來為了適應社會醫療需求,院(所)不斷擴大醫療業務范圍,開設新科室、新學科,開展新業務、新項目,由95年的三個門診、一個療區、三個醫技科室、兩個職能科增加到現在的十二個門診,四大療區、五個醫技科、五個輔助科室和五個職能科室。內設機構比較完備,專業技術人員和行政后勤人員比例比較合理,基本滿足社會醫療需求和醫院管理要求。隨著院(所)社會效益的不斷提高,患者量逐年增多,有意向和應收住院患者平均達100人左右,而我院(所)床位只有60張,住院患者量遠遠超出病床數。目前日平均住院患者不下90人。病床使用率達到了150%,床位、醫生、護士均超負荷運轉。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醫療服務質量。因此,急需擴大病床數和人員編制。計劃總床數增加到120張。按床位與人員之比1:1.4的醫院定編原則,人員編制需168個崗位。
2、我院(所)是財政定額撥款單位,每年財政撥款只夠職工年工資總額的26%。醫院大部分收入貼補到職工工資中,剩余部分用于其它開支。院(所)全部收入只保證醫院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行,很難做到基礎設施投入,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金資困難極大的限制了醫院(所)整體發展提高。
市信用擔保機構基本情況的調查
為了摸清我市信用擔保機構的基本情況,切實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建設步伐,如期完成省政府提出的“20**年全省各市州、20個擴權縣(市)要組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并開展業務;20**年尚未成立信用擔保機構的縣(市)要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2006年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全省信用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形成比較完備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目標,最近,市經委對現有的3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一次摸底調查。現將調查情況簡要報告如下:
一、我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基本情況
我市已建立市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京山縣誠信擔保有限公司和鐘祥市金財信用擔保有限公司等3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共籌集擔保資金3350萬元,其中政府出資2800萬元,占83%,累計為67家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擔保總額9950.3萬元。市投資擔保有限公司是經市政府批準,由市財政局和金龍泉集團股份公司共同發起,于20**年5月29日注冊成立的。注冊資金1300萬元,其中市財政出資1000萬元,金龍泉出資300萬元。公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市財政局出董事3名,局長出任董事長,金龍泉出董事2名,金龍泉股份公司董事長李大紅出任總經理。市投資擔保有限公司成立以來,為63家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累計擔保金額9000.3萬元。京山縣誠信擔保有限公司是由縣財政局、縣鄉鎮企業局共同發起,經京山縣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公司注冊資本金300萬元,實收資本500萬元。縣財政局局長出任公司董事長,縣鄉鎮企業局局長出任公司總經理。公司成立以來,采取信用協會+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的運作模式,公開向社會募集資金,目前擔保資金已達**萬元,其中縣財政局出資960萬元,縣鄉鎮企業局出資40萬元,京山縣神地科貿公司出資50萬元,累計發生擔保業務3筆,為3家企業提供擔保貸款900萬元。鐘祥市金財信用擔保有限公司于20**年7月2日,由鐘祥市財政局、**鐘廈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鐘祥市華聯食品有限公司、鐘祥德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荊鐘琉璃瓦廠等5家單位共同出資組建的,注冊資本1000萬元,其中市財政局出資8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80%,其余4家企業各出資50萬元,分別占注冊資本的5%。鐘祥市財政局局長出任董事長,公司聘任鐘祥市財政局黨組副書記陳啟新為總經理,公司員工均為財政局工作人員。目前,公司已受理申請擔保業務6家,已發生擔保業務1筆,擔保貸款50萬元。
二、我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雖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和全省先進地區相比,尚處于起步階段,實踐中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一)擔保資金規模偏小、來源單一。目前,我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擔保資金總額為3350萬元,僅占全省的2.4%平均每家1166.6萬元,規模明顯偏小。擔保資金的來源主要是財政資金,渠道單一,由于我市財政實力不強,造成擔保資金規模遠遠不能滿足中小企業對貸款的需求。
職業病危害因素基本情況調查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沈陽工業發達地區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基本情況。方法分析沈陽市全部可能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企事業單位,對其各類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基本情況、嚴重職業病企業分布情況、及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監測及監管調查,分析沈陽市企業職業病相關企業的鄉鎮分布、職工接觸情況及沈陽地區生產性工業企業的有害因素行業分析。結果全市工業企業共3097家,共有1716家存在職業病有害因素的企業,其中有害因素占比最高者為廠礦企業為梁山鎮企業308個,有害因素廠礦數194個,占比630%,在3097家工業企業中,職工人數為20654人,接觸人數為10155人,占比492%,其中興隆堡鎮職工人數1986人,接觸人數1067人,占比最高為537%;全市工業企業共3097家,共有1716家存在職業病有害因素的企業,其中有害因素占比較高者為制造業,包括儀器儀表制造業、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專用儀器制造業、普通機械制造業,其中占比最高者為儀器儀表制造業,占比610%;在3097家工業企業中,職工人數為20654人,接觸人數為10155人,占比492%,其中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職工人數2019人,接觸人數1024人,占比最高為507%。結論與沈陽市廠礦企業職業病有害因素占比最高者為梁山鎮,接觸有害因素人數最多鄉鎮為興隆堡鎮,職業病有害因素占比最高者為儀器儀表制造業,需增強監管力度。
[關鍵詞]調查情況;職業病危害因素;沈陽地區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經濟結構的快速調整,在引進國外技術、投資,對外開放過程中,職業危害已逐漸由境外向境內轉移[1]。早期職業病危害因素主要為單一的工業企業行業,逐漸向各行業滲透。沈陽地區因臨近渤海,近年來使用和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職業病的危害因素逐年增高,極易出現嚴重的急性職業中毒事件[2]。為監測沈陽地區現階段各行各業中職業病的危害因素的分布情況,調查分析職業病的危害因素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沈陽市全部可能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企事業單位,并對紡織業、家具、包箱、皮革、電子、熱處理、電鍍、蓄電池、鑄造、冶煉、放射、化工等行業的職業病基本危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