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痛藤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6 16:11: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安痛藤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安痛藤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研究安痛藤活性部位的化學成分,為闡明其活性成分提供依據。方法利用各種色譜技術進行分離,根據化合物的光譜數據(IR,MS,1HNMR,13CNMR)和化學方法鑒定其結構。結果分離并鑒定了5個化合物,分別為巖白菜素(Ⅰ),3,3',4'-三甲氧基鞣花酸(Ⅱ),β-谷甾醇(Ⅲ),沒食子酸(Ⅳ),3,3'-二甲氧基鞣花酸(Ⅴ)。結論化合物Ⅰ,Ⅱ,Ⅴ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得到,化合物Ⅱ和Ⅴ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得。

【關鍵詞】安痛藤巖白菜素3,3',4'-三甲氧基鞣花酸;β-谷甾醇沒食子酸3,3'-二甲氧基鞣花酸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nstituentsfromCissusassamica(Laws.)andtoobtainamore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ofitseffectivecomponents.MethodsCompoundswereisolatedbyvariouscolumnchromatographieswithsilicagel.Theirstructureswereelucidatedbyspectralanalysis(IR,MS,1HNMR,13CNMR)andchemicalevidence.ResultsFivecompoundswereisolatedandelucidatedasbergenin(Ⅰ),3,3',4'triOmethylellagicacid(Ⅱ),β-Sitosterol(Ⅲ),Gallicacid(Ⅳ),3,3'di0methylellagicacid(Ⅴ).ConclusionAmongthesecompounds,Ⅰ,ⅡandⅤwereisolatedfromthisplantforthefirsttime,ⅡandⅤwereobtaindfromCissusL.forthefirsttime.

Keywords:Cissusassamica(Laws);Bergenin;3,3',4'tri0methylellagicacid;β-Sitosterol;Gallicacid;3,3'di0methylellagicacid

安痛藤為葡萄科白粉藤屬植物苦朗藤Cissusassamica(Laws.)的藤莖,具有祛風除濕、散淤、拔毒作用,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扭傷、癰疽腫毒。安痛藤主要分布在中南、西南及江西、福建、西藏等地[1]。研究表明,安痛藤有較強的抗類風濕關節炎的作用[2]。為了尋找其活性成分及新的藥理活性,更好地利用豐富的植物資源,我們對其進行了化學成分的研究,從抗類風濕關節炎作用較強的醋酸乙酯部分初步分離得到5個化合物:Ⅰ巖白菜素(bergenin),Ⅱ3,3',4'-三甲氧基鞣花酸(3,3',4'-tri-0-methylellagicacid),Ⅲ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Ⅳ沒食子酸(Gallicacid),Ⅴ3,3'-二甲氧基鞣花酸(3,3'-di-0-methylellagicacid)。

1材料與方法

查看全文

安痛藤化學成分探究論文

1材料與方法

1.1儀器與材料

X-4A數字顯微熔點測定儀(溫度未校正)、DU-650型紫外分光光度計(美國Beckman公司)、Agilent110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Agilent公司)、FT-IR2000型紅外分光光度計(美國Perkin-Elmer公司)、Mercuryplus400MHz核磁共振儀(美國varian公司)、Q-TofmicoYA019質譜儀(英國質譜公司),硅膠均為青島海洋化工廠產品,柱層析用聚酰胺為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四甲生化塑料廠,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安痛藤采于江西贛南地區,由江西中醫學院劉慶華老師采集并鑒定為葡萄科植物苦朗藤Cissusassamica(Laws.)

1.2提取與分離

取安痛藤粗粉,用80%乙醇滲漉至近無色。回收乙醇后加適量水混懸,依次用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各萃取部分均用真空濃縮。取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上聚酰胺柱。用水洗至無色,濃縮得到水洗濃縮液A,聚酰胺柱再用95%乙醇洗脫至無成分流出,洗脫液濃縮,得濃縮液B。濃縮液A經硅膠柱分離,以氯仿∶乙醇(5∶2)洗脫得化合物Ⅰ。濃縮液B,經硅膠柱分離,以氯仿∶甲醇(80∶20-0∶1)梯度洗脫,得到結晶Ⅱ~Ⅴ。

2結果

查看全文

痛風病中醫藥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增高,導致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及皮下組織而致的一種疾病。臨床上以高尿酸血癥、特征性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結石形成為特點,嚴重者可致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急性梗阻性腎病或痛風性腎病。中醫藥治療本病取得了可喜進展,具有一定優勢。

【關鍵詞】痛風病;中醫藥治療;綜述

痛風,中醫亦稱痛風,又名歷節、白虎歷節風,屬“痹病”范疇。近年來運用中醫藥治療痛風取得較好療效,現綜述如下。

1分期治療

齊連仲[1]將本病分為急性發作期和慢性緩解期,急性發作期以熱毒熾盛,濕瘀絡阻為主,方用自擬宣痹湯加減;慢性緩解期以正氣不足為主,兼有濕熱瘀阻脈絡,方用自擬宣痹湯加減。周乃玉[2]將痛風分為急性發作期,慢性痛風關節炎期和緩解穩定期,急性發作期乃濕熱濁毒,瘀滯血脈,閉阻關節,方用五味消毒飲合大黃蟲丸加減;慢性痛風關節炎期為痰濕濁毒,滯于經脈,附于骨節,方用仙方活命飲合二妙丸加減;緩解穩定期治宜健脾利濕,解毒消腫,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劉志勤[3]將本病分為急性期,緩解期和恢復期3期。急性期由濕熱交結,閉阻經絡關節,氣滯血瘀所致,方藥: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黃、青風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貝母、山慈菇、苦參、延胡索;緩解期熱毒之邪雖解,濕熱之邪纏綿,閉阻經絡關節,血瘀氣滯,方藥:蒼術、薏苡仁、防己、牛膝、黃柏、秦艽、忍冬藤、澤蘭、川芎、穿山甲、莪術、土茯苓、土貝母、苦參;恢復期為脾腎兩虛,氣血不足,痰瘀痹阻,脈絡不通,方藥:獨活、桑寄生、牛膝、當歸、生地、穿山甲、制膽星、莪術、川芎、秦艽、防風、蒼白術、雞血藤。范琴書[4]將本病分為急性期,間歇期,慢性關節炎期和痛風性腎病4期。急性期系寒濕久蘊不化,郁久化熱,濕濁瘀血閉阻經脈,流注關節,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飲加減;間歇期以脾虛濕困為主,可用三仁湯合升陽益胃湯加減;慢性關節炎期多為脾腎虧虛,瘀血、濕濁閉阻經絡,治以參苓白術散合腎氣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減。痛風性腎病期為痛風遷延日久,久病入腎,病屬晚期,辨證宜分陰陽,陰虛者宜歸芍地黃湯合參苓白術散,氣虛者用保元湯加減,氣陰兩虛者用黃芪地黃湯加減。

2辨證治療

查看全文

南藥巴戟天源流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考查有關記載巴戟天的古代文獻,結合近代對巴戟天古代文獻研究的成果,進一步考證了我國著名的四大南藥之一巴戟天植物品種來源、性味歸經與主治功效、采集與炮制三大方面的歷史源流。從歷代本草來看,巴戟天的產地有巴蜀、江淮兩個地區,但均以四川產地為優;巴戟天的品種從古至今的產地和品種發生了變化,古代藥用植物巴戟天很可能是現今所用入藥植物巴戟天在分類系統上具親緣關系相近的種類。巴戟天性味在歷代本草記述均以甘、辛、微溫為主;藥用歸經以入腎經為主,偶有入脾經、胃經、心經、肝經者;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為其主要功效;治療病種主要以男子病為主,主治男子陽痿遺精,同時主治風濕痹痛、水腫、筋骨痿軟以及女子宮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等。巴戟天采集以二月和八月為主。歷代有關巴戟天的炮制方法中,大多要求先除去其木心,可用枸杞子汁、金櫻子汁等炮制,或采用酒制、米制、面制、鹽制、油制、炒制等。

【關鍵詞】巴戟天;主治功效;采集;炮制;南藥;考證

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How)又名雞腸風(廣東、廣西)、兔兒腸(福建)、兔子腸、貓腸筋(福建)、雞眼藤、黑藤鉆、糠藤、三角藤(廣西),為茜草科多年生攀援木質藤本植物,肉質根入藥,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南藥之一[1],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的作用。巴戟天在中醫藥處方中應用廣泛,是重要的中藥材品種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以及港澳臺地區還作為常用的食療補品,為我國主要出口藥材之一。巴戟天的古代文獻研究主要涉及巴戟天植物品種來源考證、性味歸經與主治功效、采集與炮制三大方面,現將其源流考證情況介紹如下。

1巴戟天植物品種來源考證

巴戟天藥材的植物來源爭議甚大,前人考證其植物來源多達7科13種植物。巴戟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2]:“味辛,微溫。主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列為上品,但未記載其形態和產地。

11古代巴戟天的名稱

查看全文

匙羹藤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對匙羹藤實施規范化栽培(GAP)研究,探索優質豐產栽培技術。方法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中藥材生產管理規范》為指導原則,開展匙羹藤GAP的栽培。結果開展匙羹藤GAP種植,通過嚴格選地栽培管理可有效地控制藥材中有害重金屬與農藥含量,提高匙羹藤的質量和產量。結論實施GAP種植可保證匙羹藤藥材的優質、安全、可控、無公害、無污染,進而得到高質量穩定可控的中藥原料。

【關鍵詞】匙羹藤;規范化種植;中藥材生產管理規范

匙羹藤Gymnemasylvestre(Retz.)Schult.系蘿藦科匙羹藤屬木質藤本植物,別名武靴藤、金剛藤、蛇天角、飯杓藤,其味苦、性平,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效[1]。科研人員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匙羹藤含有多種三萜皂苷和甾體皂苷,其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類為主的化合物,具有獨特的降血糖作用,能抑制甜味反應治療糖尿病[2]。目前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已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僅次于腫瘤、冠心病和高血壓病[3]。因此,匙羹藤作為一種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天然藥物,其開發前景將是十分廣闊的。但由于過度地開發和人為地破壞使匙羹藤野生資源正在逐年減少,原料短缺。同時,生產上的操作不規范使藥材農藥殘留量和重金屬量超標,因此如何開發利用與保護匙羹藤資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大問題。為了使藥材原料達到優質、安全、穩定、可控、無公害和無污染,以滿足國內外制藥企業對中藥材原料的需求,我們成立了專業的科研小組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為指導原則,積極探索中藥材的生產管理規范,建立規范化種植基地。系統研究對匙羹藤藥材質量有影響的各項因素,從源頭抓起,這對實現藥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經過3年的實施和基地建設,本課題組已完成匙羹藤藥材規范化種植項目。為推動匙羹藤生產管理規范化和現代化,特制定本規程,以達到匙羹藤優質,穩定,可控之目的。

1主要內容和適用范圍

我國《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制定了匙羹藤規范化生產操作規程,明確規定了匙羹藤的種質特性、產地環境、種子標準、育苗技術、栽培措施、采收加工、成分含量、農藥殘留及包裝、儲備等方面內容。本規程適用于我國廣西匙羹藤的主要產區。它包含了從產地、生長環境、采收加工、質量管理、包裝及貯存管理等內容。

2質量及檢測引用標準

查看全文

干燥綜合征中西醫治療

1西醫治療進展

干燥綜合征(sjogren’ssyndrome,SS)是一種以侵犯淚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為主且具有高度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征的系統性自身免疫疾病。臨床表現不一,以口、眼干燥為常見癥狀,但多數情況下常伴有多系統損害并出現多種臨床表現。有報道稱SS在我國發病率為0.3%~0.77%[1]。本病多起病隱匿,病情差異較大,但臨床發病主要可分為外分泌腺受累表現和系統病變導致的血管炎表現。故西醫在治療上常以治療外分泌腺如口干燥癥、眼干燥癥及合并系統損傷而有所側重。

1.1干眼癥的治療常規治療干眼的藥物種類較多,如進口的人工淚液,國產的視黃酸,以甲基纖維素、硫酸軟骨素和復合維生素為主要成分的干眼滴劑等,均有一定療效。其治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病人痛苦,但基礎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治療價值有待商榷。同時長期使用該類藥物導致外分泌腺體依賴性增加,藥物的療效減低。

除外用藥物之外,近幾年來,口服藥物也逐漸為臨床所應用。如擬膽堿藥匹魯卡品(PilocarpineNitrate)能明顯改善口干、眼干和其他干燥癥狀,且用藥后耐受性好。最新應用于臨床的西維美林(cevimeline)屬膽堿酯能受體的激活劑,與匹羅卡品相比較,對M3受體的選擇性高10倍,半衰期長8倍,副作用也更少,臨床應用表明其對口干、眼干都有作用。Fife等[2]通過雙盲、隨機對照試驗報道了患者使用西維美林后可以很好地耐受并且口干癥狀顯著減輕。

1.2系統損傷的治療SS是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的炎性病變,一旦明確診斷,其臨床癥狀都已經較明顯,應考慮使用中、小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這有助于提高體內多種腺體的分泌功能,改善病情,延緩病程進展,同時控制炎癥。控制炎癥反過來既有利于腺體最大程度的分泌,又可以中止炎癥的活動。當患者出現較為嚴重的臟器受累時,如肺間質性病變、神經系統病變、血管炎、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肝臟損傷、腎小球腎炎、肌炎等,需要使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和環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劑治療。曾小峰[3]報道一診斷干燥綜合癥的27歲女性患者使用環磷酰胺、阿霉素、長春新堿、潑尼松聯合化療一個療程后淋巴結、腮腺腫大消失,其他癥狀也明顯緩解,療效確切。

2中醫治療進展

查看全文

中醫藥治療疣狀胃炎研究論文

【摘要】疣狀胃炎是一種在內鏡下有特征性改變的胃黏膜病變,屬于特殊類型的慢性胃炎。按其臨床表現可歸入胃脘痛、胃脹等范疇,且多為虛實夾雜之證。中醫藥對疣狀胃炎的治療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關鍵詞】疣狀胃炎/中醫藥療法;中西醫結合療法;脾胃虛弱

疣狀胃炎(Verrucosagastritis,VG)是一種常見的具有特征性形態及病理變化的特殊類型慢性胃炎,又稱隆起糜爛性胃炎(raisederosivegastritis)、痘疹樣(或天花疹樣)胃炎(Variohformgastritis),或章魚吸盤樣胃炎(Octopussuckergastritis)等。國內文獻一般稱之為疣狀胃炎。在第十屆世界胃腸病大會上,疣狀胃炎被列為具有高度癌變傾向的疾病之一。中醫無疣狀胃炎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癥狀,一般可歸于胃脘痛、胃脹等范疇。近年來,國內中醫學者采用中醫與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對疣狀胃炎的治療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報告如下。

1中醫藥治療

管日軍[1]認為疣狀胃炎多屬本虛標實,脾胃虛弱為本,寒熱濕阻、絡脈不暢、聚積成疣為標。治療用半夏瀉心湯加減,總有效率84%。杜曉泉等[2]認為氣滯痰瘀為疣狀胃炎的基本證型,理氣化痰法為其基本方法,治療用川貝母、僵蠶各8g,郁金、陳皮各12g,半夏、川芎、柴胡、九香蟲各10g,丹參、山慈姑、當歸各15g,總有效率90%。金永日等[3]認為本病乃本虛標實,邪實為主,中虛為本,熱郁、痰阻、血瘀為標。治療用扶正抗疣靈,總有效率89.23%。蘇洪源[4]自擬消疣和胃湯,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藥用:九香蟲8g,甘松15g,佛手片12g,厚樸12g,八月札15g,白芍20g,延胡索15g,吳茱萸5g,半夏10g,鮮藤梨根60g,蒲公英20g,雞內金15g,煅瓦楞子15g,生甘草6g,并隨癥加減,總有效率94.12%。周恒軍等[5]認為本病病機為氣虛血瘀,治療予自擬方益胃湯,共治療48例,治愈29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1.17%。吳天安[6]認為本病屬中醫“胃脘痛”范疇,多系飲食生冷,寒濕犯胃,氣滯血瘀,寒、濕、瘀等相結所致,方用九香散治療15例,總有效率93.4%。

2中西醫結合治療

查看全文

糖尿病中醫護理論文

【關鍵詞】糖尿病

糖尿病足由于病程長、反復發作,往往久治不愈,嚴重者需要截肢,但早期預防、早期發現,可以降低致殘率,因此本病的護理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現將本院2003年1月以來收治的42例糖尿病足患者運用中醫護理,收到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42例,其中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39例;男31例,女11例,年齡35~73歲(平均57.2歲)。糖尿病病程1~22年;25例僅表現為下肢感覺減退、麻木、發涼、疼痛,12例足潰瘍表淺,3例潰瘍深至骨質,2例趾壞疽嚴重;合并感染12例。經積極治療和護理,感覺異常者無一例發生足潰瘍,足潰瘍表淺者全部愈合,深度潰瘍治愈2例、好轉1例,壞疽2例中1例好轉、1例自動出院,無截肢致殘病例。

1.2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

中西藥合理配伍運用

隨著醫療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對中醫中藥的重視,一些患者對中藥的療效也越來越認可,在臨床中中西藥物聯用也越來越普遍,并且能收到比單純用中藥或單純用西藥難以達到的療效和效果,減少了不良反應,但也有一些因配伍不當而降低療效的,甚至產生毒副作用。為此,研究和總結中西藥物的合理應用,對保證用藥安全,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合理配伍,增強療效

西藥針對性強,藥效迅速,中藥則能宏觀調控,療效穩定、持久,兩者合理配伍在療效及作用時間等方面有著相互調節、取長補短的功效。

甘草與氫化可的松在抗炎、抗變態反應方面有協同作用,因為甘草甜素有糖皮質激素作用,并可抑制氫化可的松在體內的代謝滅活,使血藥濃度升高,療效增強。安絡血、維生素K1與三黃瀉心湯合用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比單用西藥有明顯加快止血的作用。在乳腺炎的治療中選用青霉素、鏈霉素與通絡散結、清熱解毒的中藥連用,如:金銀花、蒲公英、丹參、連翹、赤芍、雞血藤等可產生協同作用,取得比較好的效果。黃芩、金銀花與青霉素合用時,能增強青霉素對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耐藥菌體蛋白質合成上有協同效應。中藥及其制劑與一些抗生素應用,效果會顯得好些。很多中藥如黃連、黃芩、黃柏、穿心蓮、雙花等有清熱解毒、抑菌作用,黃連中的小?\鹼、黃芩中的黃芩甙、金銀花中的綠原酸、穿心蓮中的穿心蓮內脂均有抑菌作用,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等有抑制作用。此外,板藍根、大青葉、柴胡、等具有較強的抗病毒作用,與西藥配伍治療流行性感冒、肝炎療效都比較好。

有的藥物可通過影響排泄過程,使療效增加。如黃芩、砂仁、木香等對腸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延長維生素B12、灰黃霉素在小腸上部的停留時間,有利于藥物的吸收,從而提高療效。

應用慶大霉素治療尿路感染時可與硼砂聯用,使尿路PH值升高,可明顯增強慶大霉素的治療作用。

查看全文

語文教師閱讀教學論文

一、在場:在讀者與作者之間

1.作者缺失導致誤讀

隨著一些西方文學批評方式的引進,尤其是“作者已死”觀念,把文本與作者生硬地割裂開來,導致讀者在閱讀文本時,死扣文本的言語及其結構,以文本的“能指”為旨歸而導致誤讀。其實,作者之意,應該是文本的首要之意,其他的意義只是后起而已;而且,由于作者的缺失,極有可能導致對文本的誤讀。何況,中國歷來就有主張閱讀文獻、理解文本原意的傳統,朱熹咀嚼涵泳、體味作者思想的閱讀方法即是。離開作者的“在場”,勢必影響對文本的解讀;只有作者“在場”,“多元解讀”才不至于滑向“隨意解讀”。

2.語文教師“在場”于讀者與作者之間

(1)溝通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文化時空

文本分析是讀者重建文本的方式,其首要原因是讀者分析文本時與作者寫作文本時處在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時空中。讀者與作者寫作時的心境是若即若離的,由此決定讀者是帶著與作者不同的情感、意愿、人生觀念和認識來閱讀文本的,所得到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盡相同。為此,文本分析就是要實現讀者從自己的文化時空向作者寫作該文本時的文化時空的轉移,并逐漸深入到作者寫作該文時的心境和情景中去,即要“讀進去”,讀出趣味來,不能老是像隔岸觀火一樣看著作者在文本中呈現的那一切。那么又該如何“轉移”?教師必須“在場”才能溝通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文化時空,讓讀者盡可能地進入到作者寫作文本時的心境和情景之中,并以此為基礎感受和理解他寫下的這個文本整體,從而合理地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情意與志趣。如何“溝通”?并非表面上的時代背景與作者情況介紹,而是強調“這一個”———作者寫作該文本時的具體心境,還原作者寫作之際的具體情景。例如,魯迅寫《記念劉和珍君》時,不但親歷了女師大事件、“3•18”慘案,與劉和珍有親密的師生關系,不但對當時社會上各類知識分子的議論心知肚明,而且以魯迅當時的心情,周圍的一事一物、語言中的一字一詞,都是以與平時迥然不同的形態出現在他的腦際的。《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是作者在這種心境下痛定之后的“沉思”,而這一切,正是讀者在閱讀時所缺乏的。教師就應該把“這一個”———魯迅悲與憤的交織,愛與恨的纏繞,愛得那樣刻骨銘心,恨得如此咬牙切齒的狀態一一還原,構建起讀者與作者之間文化時空的橋梁,讓讀者感同身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