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交互設計課程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0: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在線交互設計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所謂“三網融合”,就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通信網的相互滲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為全世界統一的信息通信網絡。“三網融合”是為了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形成適應性廣、容易維護、費用低的高速寬帶的多媒體基礎平臺。“三網融合”后,用戶可用電視遙控器打電話,在手機上看電視劇,隨需選擇網絡和終端,只要拉一條線、或無線接入即完成通信、電視、上網等。2009年3月廣東省云浮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三網融合”項目,至今,“三網融合”已在云浮市得到有效的推廣與使用。
交互式情景教學法以語言功能為綱,著重培養交際能力,它強調語言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根據課本內容,有目的創設相應的模擬場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活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場景與知識點自然而生動地結合起來,從中獲得相關英語知識,達到教學目的一種教學方法。“三網融合”為交互式情景教學法在英語課程的設計與實現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支持。筆者利用平臺,開發英“三網融合”語教學資源,對英語課堂內,課堂外的交互進行一些有意義的嘗試:
一、課堂內交互
我市正在大力推廣的“三網融合”常態課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他突破了傳統課堂中資源、人數及地點的限制,教師與學生不用走出校門就可以聽到國內外專家或者其它兄弟學校的老師的授課。開放的課堂,豐富的廣播、電視、網絡資源,多元化的交互方式,增強了學校與學校、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師所關注的主體只有四五十人,“三網融合”常態課,需要關注的是幾百人甚至更多。由于課堂授課時間有限,一個教師同時要面對源頭學校和終端學校眾多的學生,終端學校的絕大多數學生是無法與教師進行實質互的,總體的交互水平較低。那作為教師要盡能既關注源頭學校學生,又關注終端學校的學生,盡最大可能拉近源頭學校與終端學校心理距離。例如筆者在上“三網融合”公開課時,我在課堂有如下的表述:“This is a very special classroom. We are studying together with other students in other schools by the magic net. We can make friends with them on the net. We are having a food festival today. Please say hello to our new friends on the screen. Welcome them to our food festival.”授課教師和學生通過視頻與終端學校的師生進行簡短的交流互動,雖然只有幾句話, 但從心理上就拉近了與終端學校的師生距離,讓學生有認識終端學校師生并和他們交流的強烈愿望,同時讓終端學校師生感覺他們不只是旁觀者,而是課堂的參與者。
“三網融合”,就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通信網的相互滲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為全世界統一的信息通信網絡,只要一條線就可以完成通信、電視、上網功能。” “三網融合”平臺使得課堂內交互方式有了多樣化的選擇。例如筆者在上八年級下冊Unit 7 Food Festival Topic 3 Welcome to our food festival(本課的重點是掌握就餐點菜的應答,在課堂里學生根據自己制作的個人菜單開餐館,分別扮演了就餐的客人及服務生)這節聽說課,就利用“三網融合”可以通訊和上網的功能,這樣引導學生:“We can order food in the restaurant. We can also order food on the telephone or on the internet. In this special classroom, you can order food by calling the hotline 8983436 or log on to our website ...” “三網融合”使我們創設了接近真實的虛擬語言情境,學生本來對網絡非常熱衷,再加上可以通過“三網融合”與外校學生進行交流互動,非常興奮,個個爭著做電話或網絡的receptionist。有了這么積極的動機,學好英語與人交流、互動、溝通成了強烈的愿望。真實的有意義的語言材料,能使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內化了語言知識,提升了英語表達能力,為真實的語言交際打下基礎。
二、課堂外交互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高境界是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技術重構課堂學習環境,我市“網融合”的推廣和使用使家家戶戶憑一根網線就可以上通信、電視、上網。“三網融合”平臺的廣播,電視,網絡資源使學生能接觸到新穎、即時、生動、活潑、多角度地反映英美文化的各個方面的資源,同時向學生提供了沒有時間限制的學習條件,學生可以以他自己適合的步調來學習,適用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在這種人機交互中,計算機“扮演”教師的角色,耐心、公平、沒有架子,創造了一種安詳、和諧的環境,學生沒有壓抑感,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他可以通過多次點擊鼠標來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在英語學習中,我們不能忽視伙伴的力量。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們常常與自己熟悉的同學一起學習,沒有問題時,大家各做各的,當遇到問題時便相互討論,從別人的思考中得到啟發和幫助,通過“三網融合”這一平臺,學生可供選擇的學習伙伴很多,沒有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足不出戶,就可以和伙伴一起學習。筆者所帶班的學生就結成互助學習小對子,寫英語作文時這對學生互改、互評,然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上傳給筆者批改,筆者再把優秀作文放在群里供學生欣賞。學生在互改、互評中思想和智慧得到碰撞,在交互中完成了對所學知識的升華。“三網融合”平臺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英語廣播、電視、網絡節目,學生看到一些合適的英語電影,英文歌曲都在平臺互相推薦、分享。
由于知識的更新,家長輔導學生學習英語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了“三網融合”這一平臺,只要學生會上網,正確上網,就相當于在家請了一個隨叫隨到的家庭老師,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如學生就可以利用電子詞典和翻譯平臺查單詞,或在英語學習網上自學英語。例如筆者經常把教學的課件放在我們班級的群里,如果需要,學生可以在群共享找到課件,自我復習,查漏補缺,再把知識消化。如果教師也在群里的話,對學生指導就更加專業了。有了“三網融合”,有了網上伙伴、老師的指導,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更強了。
三、結束語
語言學習離不開交流互動,“三網融合”讓英語課堂內外交互成為可能。依靠“三網融合”這個平臺,我們可以資源共享,交流互動,共同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為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1] 陳詠梅. 高中英語課堂中交流與展示環節教學例談[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 2011(12).
篇2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vity in coursewar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detail: first, the definition and realization form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interactivity; second,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design to teaching and the function of interactive design in teaching; finally,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interaction design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with Flash design interaction structure of the multimedia courseware as an example.
關鍵詞: 多媒體;課件;交互設計;Flash
Key words: multimedia;courseware;interactive design;Flash
中圖分類號:TP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2-0260-02
1 緒論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學中主要方法和手段,人們通常將多媒體課件理解為文本、聲音、圖像、動畫與視音頻等媒體的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課件,其中,交互性對課件制作起著橋梁和溝通作用。本文將提出交互概念以及多媒體交互設計的教學作用,并通過具體事例進一步闡述多媒體課件的交互設計。
2 交互的概念和實現方式
2.1 交互和多媒體交互 交互就是人機交互。人機交互是指用戶向機器輸入特定的命令,機器接受命令后經過編譯作出應答,從而實現人機交互操作。多媒體交互就是創作者按照自己的設計理念,先從整體上對信息進行組織分類,再將圖形、圖像、動畫、影像、聲音、文字等多種媒體素材進行整合,使它們融為一體并設計交互,重點是系統能否按照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調整交互,并提出建議,引導用戶積極參與探索活動并深入探究其中的原理和改進方案。
目前比較通用的多媒體設計軟件主要有Authroware、Flash和PowerPoint等,通常來說,還有Photoshop、Dreamweaver和等技術的結合使用,另外,多媒體的交互方式也多種多樣,包括菜單導航式交互、基于鼠標事件的交互和基于問答題的計分式交互等。
2.2 多媒體課件的教學交互方式 在多媒體課件交互方式中,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上的交互,教學交互是指學生通過特定的學習環境進行交流學習,其中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教學交互過程中,核心是學生,教學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交互性在多媒體課件中有重要的教學意義,通過靈活的人機交互功能,能夠真正實現課件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交互,體現學習資源中蘊含著強大的顯互功能,并能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產生新的概念,真正突顯教學效果。因此,在課件制作過程中,要充分展現課件的多媒體交互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①登錄。開始多媒體網絡課件學習前,師生首先登錄系統進行資格認證,這是確保學習活動有序開展的一個主要途徑。②在線學習。這一功能主要用于給學生提供課程內容,是課件設計要點之一。課件內設有豐富的課程內容,同時設計了許多功能模塊、導航頁、子頁面及其在導航頁中的定位等,以便于師生快速定位課程內容。導航頁采用不同的標識來區分訪問過和未訪問過的頁面;子頁面頂端設有導航路徑提示,學生只要點擊相應的按鈕就能準確定位當前頁面在導航頁中的具置。③知識查詢。設計對話框,只要輸入需查詢的關鍵字,點擊“查詢”按鈕,就可以跳轉至關鍵字所提示的頁面或相應的模塊。可根據本課件的知識內容設定知識的查詢范圍,也可以在其他網站中,需要用到搜索引擎技術。④答疑。教師可以在所學課件中開設BBS或者留言板,在線實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師生之間實現一對一的交互學習模式,無需面對面交流。另外,如果學生有私人問題,還可以用郵件的方式向老師提問,學生可以注明回郵地址,等待教師郵件回復就可以了。⑤在線作業。教師要提供或指定一些題目,由學生在線上完成答題,以此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也是整個課件設計的重點。
3 多媒體課件交互設計的實現方法
3.1 創設情境,產生興趣 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2 整合學習環境、豐富學習資源 具體表現如下:①立體化的學習資源;②多樣化的媒體形式;③與學習資源相融合的工具;④符合教學規律的學習資源;⑤構建協作學習環境。
3.3 多媒體交互設計的技術運用 目前比較流行的多媒體設計軟件主要有Authroware、Flash、PowerPoint等,通常來說,還有Photoshop、Dreamweaver和等技術的結合使用,其中,Flash是功能最強大、使用最廣泛也最負盛名的多媒體制作軟件,它不僅是一個動畫制作軟件,還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多媒體編著工具,在實現課件的多媒體性、交互性和網絡性等方面具有其他軟件不可比擬的優勢。
下面,將以Flash設計多媒體課件的交互結構為例,介紹實現Flash多媒體課件交互功能的三種具體方法。
3.3.1 幀跳方法 它是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個模塊,每一模塊制作成一個影片剪輯元件,將每個影片剪輯元件分別設置在導航界面主時間軸的關鍵幀上,首先在主時間軸的每一幀上寫Stop()函數,以此命令控制影片剪輯動畫停止,再通過教學內容交互按鈕執行幀的跳轉,從而交互控制課件內容。幀的跳轉使用的腳本是gotoAndPlay(幀數)函數,來控制幀跳轉并播放。在導航界面部分,主要是利用按鈕來控制內容的跳轉,主要包括兩種功能,一是從導航界面跳到模塊內容,二是從模塊內容返回導航界面。其實現方法如下:
在按鈕上添加代碼如下:
on(release){ gotoAndPlay(“場景n”,幀號); }
這種方法代碼簡單、結構清晰合理,易于修改,適合制作只包含一級課件功能模塊的導航結構。
3.3.2 場景跳轉法 它是利用Flash的多場景設計的。一個Flash影片文件通常包括若干個場景,每一場景都有其對應的主時間軸。基于各個場景來組織課件中的課件模塊,將不同的課件模塊設置在與其相對應的場景中實現。利用場景跳轉函數來實現各個課件模塊之間的交互。場景跳轉的腳本是gotoAndPlay(“場景名稱”,幀號),一般都是跳轉到另一個場景的第1幀。
3.3.3 函數的調用法 根據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模塊制作成獨立的Flash影片,并導出成相應的.swf文件。例如:課件導航模塊也制作成獨立的Flash影片,其中主要設計一個導航菜單。導航菜單由若干按鈕組成,按鈕和課件的功能模塊相對應。單擊導航菜單中的按鈕,可以載入相應的課件功能模塊.swf影片。在每個功能模塊影片中設計一個返回到主控模塊影片的按鈕。主要是利用loadMovie函數實現各個課件模塊間的相互調用。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課件既能較好地實現模塊化課件設計的思想,又使課件具備了很強的網絡特性,適合制作網絡型Flash課件,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總之,交互性在Flash多媒體課件中具有核心地位,設計好這一點也就抓住了Flash課件的靈魂。
4 總結與展望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更新和發展,多媒體課件教學已成為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多媒體課件所提供的實時交互功能,不僅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的展示出來,也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在線實時交流的平臺。Flash多媒體課件無疑是教育工作者的最得力的“助手”。另外,在課件制作過程中,要注意不斷對所制作的課件進行測試、設計評價和修改,以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藍春.Flash制作多媒體課件交互功能的實現方法[J].中國科技信息,2012(10).
[2]李林,蘇炳均.Flash交互特性在多媒體課件中的應用[J].電子商務,2012(7).
[3]袁海東,戴青,馬志強等編著.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教程[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篇3
【關鍵詞】E-learning開放式學習資源整合
由于信息技術的逐步提高,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核心的網絡教育已成為學習的重要形式。針對當前的網絡學習的特點和網絡環境的支撐優勢,我們應建立網上開放學習環境,整合網絡學習資源,實施現代網絡教育工程。
一、E-learning的興起與開放式學習的特征
1、關于E-learning
E-learning是指主要通過互聯網進行的學習與教學活動。E-learning的出現對于網絡教學,國內外正在把以Internet為基礎的網上學習稱作E-learning,國內外一些公司和學校正在實踐這一學習方式。E-learning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全新的學習方式。E-learning可以實現各種通信模式的交流和學習。E-learning的內容主要包括: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人們均可接近媒體內容,使用各種網絡、衛星、CD—ROM;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互可使用E-mail、討論板、chat、虛擬教室;學生間的小組在線合作;評價和反饋以測定和表現個人學習路徑;評定學習者需求的反饋;在線指導;教育和訓練的管理,以跟蹤個人和群體的進程和教育差距。
與其他網絡資源相比較,E-learning學習資源有其特殊性:學習資源建設有嚴格的國家技術規范;有特定的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活動和研究任務;由專業教師和制作人員通過教學設計、媒體制作和集成等環節共同完成;學習資源的結構形式和內容有相對穩定的模式。
2、基于E-learning的開放式學習(Opening-learning)模式
面對E-learning趨勢,出現了適合E-learning的“OL開放式學習”新概念,以指導網上開放學習環境的建設。E的含義:E有著豐富的內涵。從媒體角度看,E代表著對各種教育資源的電子化,并最終將這些資源連接到網上。從人的角度看,E代表輕松的更有效的網上電子經歷。O的含義:O代表開放(Open)。根據對外開放的理解,包括了在線(online)學習和離線(offline)學習的隨時隨地輕松實現。L的含義:由于進行開放性學習的學生數量眾多,所以與傳統大學相區別的是更多地強調學而不是教。在網絡這個高效工具幫助下,可采用“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靈活教學模式。
OL開放式學習可以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E時代的OL開放學習模式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時空泛在性: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方進行網上學習。教育從學校擴展到社會,通過網絡更加快捷和方便地滿足“泛在學習”的要求。
(2)資源無限性:由于互連網的開放性,通過有效的超鏈接列表搜索,我們能快速到達全世界我們所需要的信息站點,并通過站點和其他J3K服務如0D472聯絡各類專家教師,實現靈活的學習。
(3)電子促進性:OL開放學習有能力超越傳統的教育和訓練,能鼓勵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交互、合作和評價的參與。
(4)自我驅動性:OL開放學習決不只是一種簡單的信息傳送和管理的電子化,還能提供一個動態和參與的學習者自我驅動的經歷,是新時代的學習機會、教學方法和思維的改變。
(5)個性和協作性的結合:通過OL開放學習,既可實現個別化的自主學習,也可隨時加入網上各種實時和異時的討論組進行交流。
二、網上開放式學習的環境資源設計
1、網絡硬件平臺
目前大部分地區擁有比較發達的教育教學網絡。為適應視頻信息的高速傳遞,應建立了一個基于寬帶的遠程教學網,同時開展視頻點播(VOD)、雙向視頻等服務,學生在所在分校電子瀏覽室、多媒體網絡教室就可以瀏覽課件、網頁、視頻直播課堂。
2、學習資源的開放式學習界面設計
界面又稱人機接口、用戶界面,是人和計算機進行交流的通道。學習資源的內容設計和交互設計也必須通過界面的設計表現出來。界面不僅要展現學習資源,還要引導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對學習者心理和情緒產生影響。
OL開放式學習資源一般都是以Web頁的方式存在,布局大體上由臺頭、主體、腳注幾個部分構成。臺頭一般是標題、內容簡介或摘要,可采用文本、矢量動畫、圖形圖像等媒體來表現,有時還可加上聲音媒體元素。臺頭也可設置按鈕區,以具備翻頁、前進后退、返回等功能,有的還包括搜索引擎。主體是頁面的主要部分,用來呈現學習內容、媒體的選擇和應用應符合內容的特點,交互方式和超媒體鏈接靈活,具有清楚明晰的導航標志。除主要學習內容以外,主體也包括相關的資料和相關教學網站和網頁的鏈接。腳注是一些說明性和備注性的東西,一般選擇文本和簡單的圖形來表現,如作者姓名、Email、版本、學校名、版權聲明、課程進度、當前時間等等信息。布局設計時,頁面尺寸并不固定,有可能大、有可能小,但應遵循一些基本的藝術規律。
三、集成學習平臺(開放試學習系統)設計
1、特點
OL開放式學習學習系統平臺建設,應從方便用戶(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出發,實現最佳的網上教學效果。系統以易于使用的WEB形式出現在用戶面前,提供多個簡單易用的工具,包括管理工具、學習工具等。系統各模塊使用數據庫作為后臺,前端使用各種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學模板。本系統的基本特點為各種特性的協調統一,以適合各種教育需求。
(1)集成性和分立性的統一:平臺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和協調的。各個子系統組合在一起,既可拿出其中一個單獨使用,也可集合在一起使用,實現了模塊化的要求。
(2)在線學習和離線學習的統一:平臺實現了完全的在線學習和維護,學生可在任何連入網站的機器上完全在線學習,教師也可方便地在瀏覽器中通過學習進度表進行教學內容的遠程維護和教學答疑等。同時大多數教學材料都可下載離線學習。
(3)版本完整性和簡易性的統一:本系統以網站形式出現,可方便出現在用戶面前。目前提供兩種版本:完整版和簡易版。簡易版使用系統自動轉換的純粹HTML格式內容,保證了訪問速度,這對公眾網訪問教科網的用戶適用,對網速較快的如教科網用戶則使用動態內容較多和交互性較強的完整版,從而方便各類用戶相互接近。
(4)電子學習性和真實學習性的統一:從報名、學習、交流到交作業、考試,我們基本實現了開放學習的流程。通過網上學習,學生能感受到E時代的完整網上學習的高效性,與電大一般教學流程協調一致,達到了完整的開放學習的目的。
2、功能模塊設計
OL開放式學習系統主要包括如下子系統,以實現相關功能:
(1)網上報名模塊:為提高新生報名的效率,設計基于WEB的報名系統,學生只要登上學校的網站就可輕松地進行網上預約報名,在通過學校認證和交費之后,即可成為正式的注冊學生。
(2)網上郵局模塊:所有正式注冊的學生和老師都可以在網上申請郵箱地址,并具有郵箱的在線收發和管理權限。在網上郵局中申請的用戶名和密碼同樣也是網上課堂登錄的憑證,實現了一處申請,全網通用的功能。
(3)網上認證模塊:針對不同用戶的登錄認證,包括普通用戶和管理員,均具有不同的網上學習欄目瀏覽權限。
(4)教學公告模塊:從教學公告中我們可以獲得最新的教學信息,并按照要求進行教學活動,以發揮快速的公告信息在線編輯和的功能。
(5)課程學習模塊:課程學習為教學的核心,本系統包括學生課程學習和教師課程編輯兩部分。系統充分發揮網絡多媒體的作用,讓學生獲取與面授教學相配套的最新課程內容和多媒體輔助材料。
(6)學習交流模塊:學習交流以BBS課程分區討論形式出現,讓學生在不限時空的學習環境中得到老師的輔導。根據BBS討論還設置了教師回答學生提問或進行輔導等功能。除了簡單的文字性內容交流外,還給主持老師提供了發送文檔的功能,同時主持教師還有刪除、確定“精華”的權力。
(7)學習記錄和評價模塊:自動跟蹤學生上網的情況,并記錄相關數據。根據上網記錄如上網天數、課程點擊數記錄等,學生可看到自己個人上網記錄,教師也可看到學生網上學習情況并可進行數據的自動匯總評價以反映學生總體學習情況,為進一步改進網上教學提供依據。(8)個性空間模塊:為體現網上學習的個別化,在個性空間中為學生提供了書簽設置、記事本、網上課堂資料搜索等功能。學生可以為自己認為重要的網頁內容設置書簽,并隨時調用書簽以快速進入該網頁。
(9)作業系統模塊:網上作業功能可為教師收發作業和為學生發送作業答案提供通道。
(10)網上考試模塊:包括模擬考試、網上試卷庫、在線考試和成績查詢。
四、開放式學習資源的交互設計
在教育學上,所謂“交互”通常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媒體與同學、教師或其他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在OL開放式學習中,開放的學習資源不僅能作為傳遞知識信息的素材,還扮演了指導者的角色,部分地代替了教師的功能,所以交互還包括了人與媒體的交互(圖1).
(1)人與人的交互
在OL開放式學習中,教師和學習伙伴都是學習資源。教師和學生、學習者之間在物理空間上往往是分離的,但仍然可通過網絡實現相互之間的交互,其交互有實時和非實時兩類:IP網絡電話、CR聊天室、會議系統、遠程會診(教學)系統等多媒體實時異地交流;E-mail、BBS、課件平臺等非實時交流。教師和學習者、學習者之間這種交互有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學習者之間的交互還起到相互促進和競爭的作用。當然,形式的選擇要根據具體情況。
(2)學習者與媒體的交互
在OL開放式學習中,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必須通過人與媒體交互而實現,所以人與媒體的交互是OL開放式學習中最主要的交互方式。更多的時候,學習者需要自己從資源庫等學習資源獲得知識,完成學習任務。學習者與媒體的交互一方面是通過網絡上的課程和資源進行交互學習,另一方面是通過學習環境中教師進行交互學習。教師模擬教師對學習者完成教師的部分功能,如幫助解決問題、提供思路、提供判斷等。交互過程中,學習者可以自己選擇時間和地點并按自己的方式選擇課程進行學習,學習者面對的是更直觀、豐富、形象的各種開放式的媒體信息。
五、對設計的評價
1、評價方法
在OL開放式學習中,學習資源最終是以素材庫、網絡課程、課件平臺、試題庫等形式與學習者發生關系。學習資源設計的方法是否先進合理,其評價也落腳在設計形成的產品上。目前,國內評價的方法和指標體系較多,各有特點。筆者認為,對設計方法的評價包括幾個方面:①設計形成的資源要符合其設計原則和OL開放式學習環境的特點;②這些產品要經過學習實踐而獲得學習者及專家的反饋(如使用效果、操作性等)形成對設計方法優劣的使用性評價;③還應對設計的資源從市場的角度和經濟的角度進行評價。
2、實踐效果
從目前的實踐分析可以看出,網上學習可實現與其他學校教育的密切合作,做到取長補短,使資源共享得到真正落實。網上交互性很強的學習內容如模擬炒股也為高級學習提供了支持,網上的交互性使得在家學習已成為現實。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及時與學生進行教學交流,使得時空問題不再過多地制約學生的學習交流。實踐證明,OL開放式學習同其他學習方式(面授、電視、自學等)相配合,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當然,技術的進步和學生教師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需要我們創造“人—網—人”和人機交互的協調環境。
參考文獻:
[1]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與應用E-learning的理論與實踐》,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2]馮秀琪、賈瑞鳳、馮謙:《關于網絡課程設計策略的思考》,載于《開放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29-32頁。
[3]曾亦奇:《基于網絡的教學信息資源庫及其教學應用》,載于《廣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第8期,72-75頁。
[4]李永健:《多媒體網絡教室課堂學習環境與理想學習環境的差異比較》,載于《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35-38頁。
[5]林樹敬:《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設計》,載于《廣西教育》,2003年12期,33-37頁。
篇4
關鍵詞 微課程;碎片化學習;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22-0136-02
Micro Course Design Patterns Shallow Exploration//ZHANG Meixia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the change of the micro deal with learners’ learning mode, further study of the course design, further deepen curriculum concept, grasp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micro course, elaborate design effective curriculum model, aimed at using micro course idea to better promote to adapt to the era of fragmentation, anytime, anywhere, on demand of flood in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micro course; fragmentation; teaching design
1 引言
自2009年開始,“Weibo”一詞在中國大地悄然興起,人們的生活伴隨著微博、微信,走進了“微時代”。以合作、開放、分享的理念為指導,以通訊、移動互聯網技術、社交新媒體技術為支撐,教育的微時代――微課(微課程)也應運而生。
2 微課程的發展
微課程(Micro-lecture)的最初定義是美國北愛荷華大學的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課程(60-Second Course)(McGrew,1993),指在碎片化時間(如等公共汽車、搭乘電梯以及舞會休息間隙時刻),在非化學專業的學生以及普通民眾中普及有機化學常識。
當下風靡全球的微課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Penrose認為微型的知識脈沖(Knowledge Burst)只要在相應的作業與討論的支持下,能夠與傳統的長時間授課取得相同的效果。
“微課程”是最近從“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中引申出來的新概念,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1]。微視頻是微課的核心教學資源內容,此外還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理念、課前素材情境的引入、課中教師的教授技巧、內容呈現模式、課后總結與反思、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
3 微課程的特點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以微視頻為核心的微課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就學生角度,能更好地滿足他們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學習的需要,真正實現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泛在學習等各種學習活動;就教師而言,區域化網絡同行教研討論將大有益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提升教學技能。
1)教學視頻時間短。根據人們的認知規律(集中注意力大約在5~8分鐘),充分尊重認知特點,微課時長一般控制在10分鐘以內。
2)教學內容微小化。微課程的核心教學資源微小化,集中教授一個知識點、難點、重點或一個故事片段。
3)教學視頻容量小。微課總容量在幾十兆以內,模式方便學習者在自己手持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智能手機、iPad、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上下載學習,也便于教師觀摩、教學反思。
4)教學主題鮮明。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2]。
5)教學環境情境化。教師要營造一種真實的、案例化的、主題鮮明的情境教學資源環境,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4 微課程的設計
微課程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來開展實際教學的。時代呼喚微學習,片段化、專題化的微課程給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機會[3],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微學習。微學習是一種新型學習模式,其有效發展的載體是微課程,微課程的核心教學資源是微課件(微視頻)。
1)交互設計。交互設計的魅力在于吸引使用者更便捷、高效率地運用此產品,提高自己的學習、工作效率,因此,設計者必須緊緊專注用戶對產品的期望、使用過程的心理行為。微課程的交互設計應該根據其本身的特點以及用戶對產品的期待,注重交互設計滿足用戶需求。學習者和學習指導者、學習者和學習內容之間、學習者之間這三種交互形式同樣存在于微學習的教與學的過程中。
2)主題突出的微內容。微課程內容的主要來源有兩類。
①從現有的素材如小說、故事、典故、電影轉載的日志、下載的文章等精心挑選他人的作品,設計、開發、加工成自己的興趣所在。
②從自己的教學資料中挖掘適合的材料重新提煉加工成微內容。
微課程的核心信息單元存在形式多種多樣,如一則新聞、一張圖片、一段音樂、一段視頻或者一個妙趣橫生的動畫等,但內容必須主題突出、簡單明了、前后連貫,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知識脈絡體系。
3)教學過程設計。
①上課前:微課程(微視頻)時間短小、內容精悍,要求教師突出重點,深入研究,引入正題切入點要精煉、快捷,精心組織教學內容。
②上課中:微課程大約5~10分鐘,在有限的、短小的時間內講解透徹的知識點,需要教師具備教學思想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或精要講授,或巧妙啟發,或積極引導,實現教學目標。
③課堂結尾:以三兩分鐘做簡潔的總結,加深知識的理解,強調課堂結構的完整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 設計模式
根據微課程的特點,學習者的泛在化、碎片化的微學習理念,在現有的微課程概念基礎上提出微課程設計模式。
1)任何教學設計必須分析用戶學習行為的特點,明確教學目的和任務,精心組織學習內容,抓住重點,抽繭剝絲,凝集成核心的微內容教學資源,并有相應的課后練習檢測、教學評價、反饋,與現實課堂相互整合。
2)微視頻不僅僅是微內容呈現給用戶學習,也要注重教學設計、教學輔助支持服務,其中包含輔助工具、討論與協作、練習與評價、反饋與超鏈接的相關學習資源[4]。同時,教師利用交流工具給予學習者同步、異步的反饋、評價,讓學習者真正體驗學習樂趣,增強學習者的成就感,實現課堂學習與移動學習的互動、聯通,形成統一的學習框架。
3)微課程的動態學習資源是建立在教師同行評判、學習者學習實踐的基礎上,由不同的點狀資源相互連接、融合,逐漸形成發散的、呈現螺旋式上升的動態網狀結構。這種結構不僅能提供教師教學反思,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技能,而且能夠跟蹤學生學習足跡,提供學習者分析自身的特點,制訂量身定做的、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6 幾點建議
微課程與平民技術 互聯互通的全球網絡化大時代,人們迷航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干擾了人們的注意力,而“微課程”正是避免干擾的平民技術,它能實現微內容與大視野的結合。微課程的迅猛發展,滿足了平民日益增長的快速E-Learning、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的需要。
微課程與大智慧 其內容雖然短小,但精悍、主題突出、講解簡潔、透徹,教學設計精彩紛呈,是大智慧的高度凝結。正是因為這些優勢才吸引用戶專注學習,知識超載和知識碎片化的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與解決。
7 結束語
隨著各種新技術、新媒體、新應用程序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學習方式也越來越智能化,微課程作為新型學習資源對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微課程的生態學習環境的設計、開發、實施必將進一步深入,以期滿足學習者對于微內容、策略的深度需求,實現為微學習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義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13(4):10-12.
[2]肖安慶.關于微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青年教師,
2013(2):42-44.
篇5
關鍵詞 教學系統設計;網絡課程;網絡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34-0034-01\
網絡課程就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其中,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以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
1 教學設計
對于任何一門網絡課程,首先必須進行教學設計,即依據前端分析及課程學習目標設計出相對應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活動。教學系統設計是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學習者分析主要考慮三個方面,即學習者的一般特征、學習的起點水平、學習風格。教學內容分析主要是以教學目標為基礎,旨在規定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揭示教學內容各組成部分的聯系,以保證達到教學最優化的內容效度。除此還應完成教學內容的編排,通過上述學習者分析得出的結論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選擇教學內容絕對不是單單照搬照抄書本上的內容,而是通過進行一定的刪減、增加和重新組織,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習者。
教學策略與教學活動設計包括兩部分。
1)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本網絡課程學習策略設計主要根據維果茨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在網絡課程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呈現出各章的學習目標、學法指導和本章的知識地圖,讓學生根據目標和指導,有目的地去學習。設計的相關資源欄目,主要進行與本網絡課程內容相關的網站鏈接,方便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理解學習內容,擴大知識面。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遵循“確立學習目標——提供學習資源——學生自學——評價——總結——聯系鞏固”的過程。
2)協作學習策略的設計。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協作”“會話”是學習環節四大要素中的兩大要素,協作學習環境創設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習者對知識意義的建構。本網絡課程主要采用留言本的形式體現出協作學習的設計,使學習者通過交互來完成協作學習。
2 系統設計
根據教學系統設計課程的特點,其網絡課程首頁呈現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課間休息、交流討論、在線測試、相關資源、使用幫助等相關版塊。學習導航采取列表導航,即在教學內容欄目中,將各個章節列舉出來,學習者可以根據學習需要,進行選擇性學習。交互設計采用留言本的交互方式,為學習者之間進行交流討論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學習者可以就各方面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留言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做出解答,進行學習雙向反饋。界面設計簡單明了,功能模塊易于操作,引導學習者參與學習。
3 技術實現
采用ASP+ACCESS數據庫進行網站的設計。前臺設計采用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和Dreamweaver結合,通過主頁上的鏈接點擊進入相應的功能模塊,通過前臺設計,確定后臺設計和實現功能,進而對數據庫進行設計。后臺與數據庫的設計是通過前臺要實現的功能來確定的,主要有管理登錄界面、管理首頁、常規設置、文章管理、用戶管理、文件管理、數據庫管理、在線調查與留言管理。本設計中用到多個數據表,對后臺設計中所用到的數據表主要有admin后臺管理員信息表、bigclass大類信息表、info網站配置信息表、jasys系統日志表、news上傳內容信息表、smallclass小類信息表。最后進行數據庫的連接,并添加數據庫連接出錯的提示功能。
4 幾點思考
網絡課程設計要體現教學的一般規律,特別要強化教學設計;豐富自主學習資源,尤其是一些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學習者就非常需要相關知識的電子圖書館式的資源庫;重視反饋,需要課程提供大量的相關案例,使學習者在解決案例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再次建構;關注教師的負擔,網絡課程學習中的師生教學交互給教師帶來的負擔較傳統教學要大許多,有時甚至會使教師力不從心、難以應付。
參考文獻
[1]余勝泉.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EB/OL].教育技術通訊,202.112.88.32/show/ysq/net_course.htm.
篇6
>> 網頁應用在移動終端中性能優化的研究 針對網頁設計專業的美術基礎課研究 支持移動終端的響應式Web設計與研究 基于移動終端教學評價系統的研究與設計 基于移動終端的數學游戲設計策略研究 圖書館移動終端的設計研究科 基于web針對網頁優化的數據挖掘技術 基于CMMB的移動電視終端設計 基于移動學習的靜態網頁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的設計與研究 基于安卓的面向美食社區服務的移動終端平臺設計研究 基于UML的公路信息移動終端的研究與設計 基于G網絡的移動終端軟件設計與研究 “紅點效應”在移動終端交互設計中的應用性研究 面向移動終端的GIS服務系統設計技術研究 基于松耦合設計的移動終端學習系統架構研究 基于移動終端的換物平臺設計與應用研究 基于移動終端的微課平臺設計與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移動智能終端微創新設計中用戶體驗的研究與應用 移動智能終端在輸電網三維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移動警務終端應用需求分析及設計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style.css
images/logo.png
scripts/main.js
# 以下資源必須在線訪問
NETWORK:
login.php
#如果 index.php無法訪問則用404.html代替
FALLBACK:
/index.php /404.html
另外,在第一個頁面上加上。
當瀏覽器第一次訪問時,會加載這個緩存清單,并且根據清單中文件列表緩存文件,再次加載時就不會去服務器中下載緩存過的文件,從而大大提高訪問效率。
2.3使用模擬圖片。網頁不可避免地會有用于圖標、按鈕、連接等元素的圖片,盡量使用模擬圖片,可以明顯提高頁面的加載速度。每一個image都需要一個http請求去加載,減少image的個數,就減少了http請求數,也就提高頁面的顯示速度。使用CSS模擬圖片技術,便于代碼維護。
CSS主要有以下幾種模擬圖片的方法:首先,利用CSS的background-color、border屬性可以生成一些基本的圖形,例如三角、矩形、圓等,再將這些基本的圖形組合就可以生成更復雜的圖形了。其次,通過字符可以生成圖片,例如尖角、圓點以及箭頭等,這些頁面導航中常用到的元素。最后,使用CSS3的自定義字體(@font-face),這個方法不是真正的模擬圖片,而是字體的尺寸,顏色可以通過CSS來控制,可以不用圖片來表示特殊的字體,間接地減少使用圖片。
3結束語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在移動終端上瀏覽網頁越來越普遍,因為移動網絡和瀏覽器的特點,為滿足用戶的瀏覽體會,針對移動終端網頁設計的優化十分必要。通過編碼驗證,本文提出幾個優化原則和方法,供移動網頁開發者參考。
參考文獻:
[1]趙亮,張維.基于Android技術的界面設計與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29.
[2]陳享振.初探網頁藝術設計中的審美意識培養[J].美與時代(上),2010,5.
[3]李瑩.淺談網頁優化設計[J].中國科技縱橫,2010,5.
[4]周峰,張艷.關于網頁優化實現的思維方式的探討[J].商情,2011,26.
[5]嚴晨,楊智坤.網頁頁面設計中的5條基本原則[J].科技與出版,2011,2.
[6]吳胡和,周非凡.網頁布局優化設計方法探析[J].科技資訊,2011,18.
[7]宋健豪,趙剛.基于啟發式規則優化的網頁元素提取方法[J].信息安全與技術,2012,3.
篇7
關鍵詞:電子產品;人機交互;項目課程;技術人員
中圖分類號:TN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708(2016)157-0092-02DOI:10.16607/ki.1674-6708.2016.04.054
人工交互智能系統是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而逐漸成熟的一項分支,它的包含內容十分廣泛。在人工智能技術與互聯網絡結合運用的過程中,使用者與機器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動。它主要包括自動設計、機器學習和專家系統等。
1電子產品設計中人機交互性的實現
人機系統交互性設計的用戶界面優化中,利用vlaual-basic開發程式,開展集成塊的預設計。數據信息的孔道設計工作,需要依據數據庫信息調取的精準性來開展活動。在孔道校核階段,強化三維參數化特征造型與人機交互性的深入分析,能夠實現虛擬設計與個人情感系統的總體結構優化。建立類似于人類情感的特征模型,在solid-worka-api數據抓取中,實現機器功能與人類情感的特征提取,從而建立初步的開發系統特征庫。在交互孔道網絡布局和結構造型設計中,裝配干涉檢查的功能性界面,實現人機交互的最大值開發。人機交互程序開發過程中,技術人員調用用戶上層應用程序,調用SI-GETNUM-Devices以及SI/GRT-product-微處理器系統。根據數據、地址、控制、總線選擇和狀態提示,實現交互式開發系統創新工作。
2電子產品功能開發中的人機性具體運用
2.1人機性開發的情感滿足
電子產品設計中的人際交互功能性開發,是人機工程學開發中的重要板塊。與交互式有關的學科或者設計種類比較多,包括人機工程學、計算機學科、建筑工程學、計算機支持協作。在具體的運用階段,包括包裝設計、影視后期設計、家居設計、工業生產,這些都要利用到認知人類工程學的知識。在電子產品交互設計的情感化設計方面,我們可以從微信的情感化設計中進行交互性分析。微信這款APP在設計的過程中,強調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一款軟件的功能與“個人定位系統”、“在線貨幣支付體系”與“人際交往情感系統”巧妙融合,基于“朋友的核心”,滿足了用戶立體化的使用功能性需要。在簡單的情感需求中,微信的情感化體驗設計基于人性的懶惰特點,打造了簡單輕松的朋友圈,使用者在朋友圈的虛擬交往中能夠輕松獲得某種情感滿足。
2.2人機操作界面功能豐富性
在電子產品設計中,實現強大的擴展空間功能轉化,能夠吸引更多的用戶。在溫暖感的訴求中,微信登錄界面是一個人站在地球之下,需求內心的寄托。用戶使用微信能夠與全球的用戶進行有效的情感互聯,滿足了現代人對于孤寂中需求內心溫暖的需要。在通訊錄的整合中,微信用戶界面與手機號、QQ號互相綁定,有利于虛擬社交與真實的社交關系有效融合。在“發現”的功能區板塊,用戶可以使用搜索功能,在精準和模糊兩種搜索條件下,滿足自我探索未知世界的新鮮感需要。朋友圈信息更新滿足了廣大用戶追求生活中的溫暖與感動的需要。在掃一掃板塊中,用戶可以通過掃二維碼付賬,使用查看工具用戶能夠定位自己所在區域的街景,滿足個人出行的需要。在翻譯板塊使用“普通話翻譯”,滿足語音-文字轉化的需要。
2.3人機交互的情感互聯
在附近的人查找與信息獲取的過程中,滿足個人對于真實空間的存在感需要。用戶能夠在發現版塊,實現自我對于未知世界的探索需要,從而滿足個人的新鮮感。游戲版塊的功能表達中,用戶能夠與真實朋友圈實現在線游戲新的情感維系。在人機交互的功能區開發過程中,技術人員應該通過堅持有序控制的方法,堅持真實的生活與虛擬功能的共同開發,在堅持們組用戶情感需求的同時,創造出一幅完美的未來世界的圖景。在虛擬成就感需求中,實現真實社交朋友圈的互動,例如用戶通過我的相冊來回味生活中的各種感動瞬間。在交叉性的朋友群互動中,我的銀行卡與朋友群功能綁定的過程中,實現無限的商業空間開發。
3電子產品設計中人機交互的技術實現
3.1保證人機交互性的快捷實現
人機交互理念支持下的視頻操控系統,技術人員可以使用手機、PAD、掌上電腦等設備,進行視頻投影播放、暫停控制。需要技術人員從液晶顯示器的智能化編碼方式入手,將傳統型的軟件控制模式轉變為虛擬多接口的控制模式。視頻編碼器通過數據通道實現數字基帶信息的編輯和發送,數據終端處理系統對數字中頻的輸出頻率進行控制,通過短波發信機實現用戶指令發送。聲碼器依托聲碼通道和字符通道,實現數字基帶信息的傳送和接受。字符設備負責處理字符通信和字符控制,通過自適應控制器傳遞用戶的控制信號。根據INTRANET智能化處理系統的數據分布規律,系統軟件的決策者可以對信息訪問和數據接口進行控制。在各種外部嵌入應用軟件中,智能化處理系統采用算法優化、圖形或者圖像處理的方法,對信息推拉和應用層軟件的處理效率進行深入開發。在應用層軟件的優化方法,技術人員根據INTRANET應用層軟件處理方法優化,實現OLAP高效互聯環境中的數據升級。
3.2保證控制界面的操作穩定
電子產品應用層軟件推理機軟件開發過程中,采用推理機對模型庫和知識庫系統進行深入優化。電子產品人機互實現的關鍵領域是觸摸屏技術的開發。觸摸屏功能的開發應該使其符合一定的特征,在輸入電壓控制中,TP-A60-T型號的觸摸屏電壓應該為DC24V,電壓范圍適當控制在DC20V-DC28V之間。消耗電流根據市場上常用的屏幕功能型號的不同,允許其有對應性設置。其中,TP-A6—T型號的屏幕消耗電流為380MA,TP-560—T型號的屏幕消耗電流為280MA,TP-A60—L型號的屏幕消耗電流為380MA,TP-460—L型號的屏幕消耗電流為200MA.保證液晶觸摸屏可操作界面的性能穩定,體現電子產品人機交互設計的科學性。
4結論
計電子產品設計中的人際交互系統控制方法,依靠人工神經智能系統數據處理方法進行目標實現,人工神經網絡具有較強的識別與分類能力,滿足各種機能角色的需要。技術人員通過對人機接口的遠程模塊化管理,對與模型進行合理的分類并且進行多種選擇。根據人的情感和思維表達特點,進行專家決策的模擬活動,對元件進行功能的識別和定位。
參考文獻
[1]潘世華,徐濟惠.基于CDIO理念的高職電子類工學結合課程探索——以電子產品設計課程為例[J].職教論壇,2015(14).
[2]Altium為電子產品設計提供平價且高度集成的數據管理方案[J].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應用,2011,11(8):187-287.
[3]潘世華,趙黎明,邵華,等.高職“電子產品設計”綜合性項目課程研究與實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6).
[4]意法半導體(ST)采用塑料封裝的MEMS麥克風實現更纖薄、堅固的電子產品設計[J].電子設計工程,2012,20(13):141.
[5]樓勇,王楠,張嫣華,等.高職《電子產品設計與生產》項目教學完整性與真實性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1(8):81-83.
篇8
【關鍵詞】課程細化 技能提高 工作室制度
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大背景下,動畫專業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雖然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市場的沖擊與洗禮,大量的動畫公司面臨轉型。但是,這是一種良性的競爭與淘汰,相信不久,動畫專業會逐步走上正軌。正是在這樣的大的市場背景下,很多職業院校紛紛開設了動畫專業。
一、動畫教育現狀分析以及出現的問題
動畫專業是一個與市場結合非常緊密的專業,通過對教學結果的調查,我們發現,傳統的學校教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對動畫人才的需求。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第一,學生在走上崗位之后不能直接上手做項目;第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還有待提高。
動畫專業是所有藝術類專業中對學生綜合素質要求頗高的專業,這也為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問題。職業教育的課程講究的是體系,要兼顧素質教育。按理說,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能力與素質兼顧,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學生在入校之初是零基礎,在入校之后,需要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基礎能力的培養上,而這個問題不是在一兩年之內就能幫助學生解決的問題。所以,在課程設置上就不能完全是專業課程,要把大量的時間放在基礎課程上。也正是這個原因,動畫專業較難培養出大量優秀的畢業生,每一屆畢業生中,專業優勢比較明顯的只占到學生總數的20%左右。這個數據中,有10%的學生在進校初期基礎就比較扎實,還有10%的學生是在學校學習階段通過自己的努力進步的。
由此可以看到,學校的課程設置,既要符合教育部的規范,又要解決專業教學與市場脫節的困境,這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那么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坦白講,要完全解決問題是不太現實的,只能在制度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做到多方兼顧,盡力做到與市場接軌。
二、科學規范課程設置,努力與市場對接
課程設置的過程是市場調研與學校實際相互結合的過程。經過市場調研,充分了解企業需求,可以用以下的一些方法將課程進行市場化。
(一)結合市場需求,多方向設置課程,發展應用型計算機課程,加大就業渠道
發展多元化的課程設置,結合市場需求,拓展專業方向,可以對新的專業方向進行有力嘗試,如游戲專業、數字影像、卡通漫畫、UI交互設計等,都是目前的熱門專業。
下面,筆者以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動畫專業為例,可以設置如下方向的課程(*號為主要課程)(表1):
課程積極與市場銜接只是基礎,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市場進行對接,利用真正的項目來補充教學內容,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對接。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與江蘇省知名動畫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共同開發了一套校企合作在線教學資源平臺。該平臺中,企業將其制作的資源進行整理和錄制,形成了數字藝術繪畫的教學資源體系。學校根據不同年級的不同課程,將該資源體系植入到教學中,既有基礎的教學資源,又有專業提升的資源,每個學生都能從這套資源體系中獲得自己需要的教學資料,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多元化設置專業方向,可以幫助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權,能夠更進一步地適應市場需求。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專業選擇上,帶有盲目性,他們對本專業將來到底是做什么工作并不了解。進入職業學校,通過一年的專業介紹之后,學生對整個專業有了相對全面的認識。與此同時,學生通過第一年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于是,設置多元化的專業方向,可以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情況和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進行學習。
細化專業方向,將可以解決學生與市場對接的問題。以往由于學生眾多,無法實行與企業的合作和交流。專業細化之后,由于每個專業方向學生人數并不多,與企業零距離接觸就變得可能,并且,不同專業方向之間不形成惡性競爭,有利于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此外,細化專業方向,可以幫助學生集中精力去學習其感興趣的專業課程。以往的課程設置,只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和走向,考慮學生會做什么,卻沒有想到學生應該做好什么。這樣培養出的學生,雖然會做動畫,但是并不專業,依然得不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動畫專業和其他藝術設計專業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在于都很重視基礎能力的提高,不同點在于動畫專業更強調基本功的學習,以及對某一個領域的精通。因此,這對學生的要求不是降低,反而提高了。通過細化專業方向,學生可以將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專業方向上。不但如此,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某一個專業方向的技能要求和知識點,達到專門化的培養目的。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發現,學生的手繪能力很好,但是通過課程培養,往往還是產生不了好的作品。而通過細化專業方向,如果這個學生選擇插畫方向,就可以根據課程設置,將這個方向所有的課程都學習完整,并加上一定量的作業練習,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是非常迅速的。
(二)結合市場需求,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多招聘與市場熱點相符合的專業教師
職業院校的動畫專業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在教師隊伍結構上與前幾年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雖然教師隊伍比較年輕,但是在專業結構上是比較合理和科學的,每個人的專業方向都能夠適應人才培養方案和市場需求而獨擋一面。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們才能夠討論動畫專業的專業方向還能有哪些拓展和延伸。根據市場需求,目前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在專業方向上還可以往游戲美工、數字影像、卡通漫畫、UI交互設計等方面進行拓展和延伸,這些專業方向都是目前市場上比較熱門的崗位方向。
(三)在課程設置中,偏向于努力提高學生技能,這也是市場對動畫專業人才最根本的要求
根據教師結構,也為了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提高教學質量,可以采用專一教學制。根據現有教師專業結構,將專業方向進行重新整合和細化,在不改變原有課時總數的前提下,對各個年級學生的專業方向進行細化。例如,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動畫專業原來是二維動畫方向和三維動畫方向兩大方向的課程設置,后來經過細分,變成三個方向:游戲美工與交互設計(UI交互設計,游戲場景制作)、手繪與Flash制作(卡通漫畫、插畫、Flas)、數字影像制作(影視后期制作、3D動畫制作)。這樣,在專業人數不變的情況下,經過細化之后的專業方向,每名教師所指導的學生總數相應減少,這將會最大限度提高教學質量。
根據技能提高具有練習重復性的特點,一項技能只有在反復不斷的訓練下才能有所提高。現在的培養模式是有關的專業知識學生全要學習,學生不能在某一方面有所精通,甚至會耽誤其專業特長的發展。為了幫助學生發揮特長,增加整體綜合素質,在具體的專業方向課程設置上,以某幾門課為主干課程,是學生必須重點學習的,然后增加一些輔助課程,動畫專業的通識課程統一上大課。學生在提前完成自己專業方向的學習之后,可以調換專業方向,以增加知識的多樣性。從教學效果上來講,明顯好于分層教學。
此外,學校應進一步明確教師的工作任務和工作職責,在不額外占用學校資源的情況下,在總課時和學生總數不變的前提下,重新分配每個教師的工作任務,使資源可以獲得最大利用。
(四)建立市場化的工作室制度作為課程設置的重要補充
應該建立專業工作室,并將工作室制度與實際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進行結合。工作室必須是與市場對接的,可以與企業合作共建,也可以是優秀教師自己創立,向優秀學生開放。在工作室中所承接的項目,必須是市場中的項目。這樣,將普通課程設置與工作室課程設置相結合,就可以提高總體教學效果。
校企合作是建立市場化工作室制度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不只是引入企業項目進行制作,而是與企業合作,將企業優質的項目資源和管理經驗引入到工作室。同時,科學設置工作室的教學體系,將課程與企業的方方面面進行合理的結合,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校企共建工作室。
結語
職業學校要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就業,在課程設置上只有超越傳統,才能夠高效率的幫助學生完成專業學習,學習效果也才能夠得到保證。動畫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符合市場需求,才能夠真正被市場接納。在培養過程中,既要認清市場形勢,科學設置課程結構,又要從細處著手,細分專業方向,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并且還要創設與市場對接密切的校企合作制度,幫助學生順利從學校走向市場,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動畫人才為市場所用,振興中國的動畫產業。
參考文獻:
[1]鐘遠波.中國動畫產業與高校動畫教育[J].美術大觀,2006(5).
篇9
【關鍵詞】遠程教學系統;富因特網應用程序(RIA);Flex;離線應用
引言
目前,絕大多數遠程教學系統都是基于HTML的,而HTML拋棄了很多重要的UI功能,使得基于HTML的教學系統可視化特性較差,此外,“請求―響應―刷新”模型使得基于HTML的應用系統要求多次提取網頁來完成一項事務處理,從而導致交互速度過慢,影響了用戶體驗。隨著Internet速率的提升,用戶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圖像+文本”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希望Web在表現上能夠更智能、更人性化、更具個性化,這一點在遠程教育領域體現得特別明顯。作為富因特網應用程序(RIA)技術的領航者,Flex采用異步方式和服務器端通信,它既彌補了傳統B/S結構應用系統頁面表現單調、數據處理不智能的缺陷,又解決了C/S結構應用系統的難于部署不易維護和更新的問題。Flex 提供了一系列獨特的功能, 包括:表現力、高執行效率、豐富媒體支持、脫機支持等,Flex在遠程教學系統中的應用可以改變遠程學習者與教學系統的交互方式、改進教學系統界面質量、帶來良好的學習者體驗。
一 Flex在遠程教學系統界面設計中的應用
為了實現對數據和應用系統的快速訪問,HTML拋棄了一些重要的UI功能,基于HTML的Web 系統不具備C/S模式應用程序的豐富數據展示效果、用戶界面局限性明顯、可視化特性較差。Flex用規范的、標準化的MXML描述界面,用ActionScript實現程序邏輯,實現了內部邏輯與外部界面的相互分離。MXML文件經解釋后生成矢量格式的SWF文件,對客戶端環境無特殊要求,客戶端只需安裝Flash Player即可,基于Flex的應用系統部署靈活、易于維護。
Flex提供了Alert、DateChooser、DividedBox、Hslider等組件,用Flex能實現可視化特性優越的用戶界面,增強用戶的沉浸感。Flex還提供了大量用于數據呈現的組件,如ComboBox、List、Tree、DataGrid等,這些組件支持數據綁定。組件提供了豐富的用戶接口,使得Flex較傳統的HTML應用更有優勢。
HTML基于“請求―響應―刷新”模型,應用程序的請求會導致整個頁面信息的提交,會在網絡中傳輸大量重復的數據,頻繁的批量數據交互導致較長的等待時間和較重的網絡負荷,用戶更高的、全方位的體驗要求難以得到滿足。同基于HTML的系統相比,Flex可通過應用程序狀態的切換或使用Accordion容器組件等方法實現無刷新的快捷界面響應。
在教學系統界面設計中常采用狀態切換和組件技術實現課程內容的切換:
1狀態法解決方案
根據遠程教學系統功能需要,將界面分成相對獨立的部分,界面隨用戶的交互動作或系統事件在各個部分之間切換。通過狀態的應用實現了多頁面的訪問,在頁面切換時無頁面刷新。狀態的切換可通過鼠標單擊事件觸發以實現類似超鏈接的效果。圖1是一MXML狀態定義,在ActionScript代碼中用currentState=’index’進行狀態的切換。狀態切換時可以播放組合到一起的一種或多種效果,實現狀態切換時的過渡效果。
圖1 狀態定義示例
2容器法解決方案
Flex提供了多種導航組件,如TabNavigator、Accordion和ViewStack等。這些組件由若干個子容器組成的,某一時刻只有一個子容器是可見的。在ActionScript中可以通過對selectedChild屬性設置實現容器的切換,TabNavigator與Accordion則提供了可視化的標簽條來切換容器。布局容器的使用能清晰地劃分功能模塊。
在實際教學系統開發時,一般結合使用狀態法和容器法來實現頁面的切換,在具有明顯功能差別的設計中用狀態法實現,在同一功能模塊中的切換使用容器法,從而使系統整體框架清晰、給學習者提供良好的導航。
二 Flex在遠程教學系統交互設計中的應用
Flex提供了大量的用戶交互組件,通過這些封裝完善的組件能夠接受用戶輸入、導航、大量數據的批量處理、查詢和瀏覽。這些組件的組合使用能夠提供給用戶豐富的交互方式、多樣化的數據展示接口,Flex組件也可以按需要進行擴展。
Web系統中樹型導航菜單使用頻率較高,傳統B/S系統一般使用Javascript等客戶端技術,菜單結構內嵌于腳本中,菜單項不易更新。使用Flex提供的Tree控件,可以將導航菜單數據存放在數據庫中,查詢數據庫后將返回的XML格式數據綁定到Tree控件。運行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TREE控件綁定外部XML文件運行效果圖
在傳統HTML應用中,客戶端數據的驗證過多地依賴于JavaScript、VBScript等腳本,這種方法實現起來既繁瑣又容易出現錯誤,并且使得客戶端臃腫、腳本載入時間較長、占用客戶端CPU資源嚴重、執行效率不高。此外,腳本受客戶端設置的影響,可能不能正常執行,致使驗證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Flex提供了類似于中的驗證控件的機制,可以使用其驗證機制對表單內元素進行驗證。驗證類簡化了對用戶輸入內容進行驗證的工作,它們能自動生成相應腳本,實現了交互性和對用戶友好性更加良好的應用。驗證時Flex能自動維護控件狀態、自動定位到未通過驗證的項。常用的驗證類有StringValidator,NumberValidator,DateValidator,EmailValidator,驗證類的使用顯著提升了程序開發效率、提升了程序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增強了程序的交互性。
三 Flex離線應用研究
遠程學習者學習進程通常受制于網絡環境,通過在客戶端存儲數據,Flex應用程序能確保遠程學習者在脫機、低帶寬或網絡不穩定的情況下學習進程不會中斷。Flex應用程序在客戶端把數據保存在一個本地數據存儲中,當網絡連接斷開時,程序依然可以訪問本地的數據存儲,從而用戶可在離線狀態下對客戶端數據進行修改,當恢復網絡連接時再將本地數據與服務器端數據同步。
基于Flex的遠程教學系統,客戶端要求安裝Flash Player虛擬機,在Flash設置管理器中允許設置本地存儲容量。數據存儲在客戶端可提供內容豐富且響應迅速的用戶界面,以及強大的客戶端處理能力。數據在客戶端的存儲能最大限度地使用本地資源以及將本地資源集成到客戶端應用程序,可以使應用程序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客戶端的計算能力,極大地提高客戶端表現能力與性能、加速網絡教學系統。
在Flex應用程序中,URLRequest、URLLoader對象能得到當前網絡狀態,當應用程序加載遠程數據時IOErrorEvent.IO_ERROR事件發生,表示網絡中斷;PLETE事件發生,表示網絡通信狀況良好。在這兩個事件的偵聽器中設置應用程序的狀態并設置一邏輯變量標識目前的網絡狀態,在NETWORK_CHANGE事件處理程序中,改變標識變量的值。在線狀態時應用程序從服務器端加載數據,離線狀態則從本地加載數據。當網絡狀態變化時,發生NETWORK_CHANGE事件,在該事件處理程序中實現: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 設置應用程序的狀態(currentState);
2 離線加載本地文件,在線加載遠程文件并保存到本地;
3 如果網絡狀態從離線切換到在線時,加載并同步更新遠程文件。
Flex應用程序的離線運行能力使用戶能對數據進行可視化、搜索或排序等復雜的數據操作。在網絡教學系統中,服務器端的數據更新頻率低,數據在客戶端直接存儲使遠程學習者可使用本地數據而不需要連接服務器重新獲取數據,從而能脫機使用數據,直至網絡正常再重新連接到服務器。
四 回顧及展望
Web的發展經歷了以HTML為代表的標記語言、以CSS為代表的樣式語言以及以JavaScript為代表的程序設計語言、以ASP為代表的服務器端環境,以Flex為代表的RIA應用,Web的表現能力已經越來越豐富了。在RIA開發領域,Flex處于領航者的位置,最新版本的Flex3.0擁有全新的腳本語言ActionScript3.0、擁有豐富的類庫和卓越的運行效率,它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開發者關注。
快速響應用戶的請求、減輕服務器的負載、平衡應用的資源、提供豐富的交互方式已經成為了基于Web的遠程教學系統的發展趨勢。Flex致力于實現瀏覽器、桌面和移動平臺的支持,能支持包括移動學習在內的多種學習模式,能實現網絡學習評價、智能導航、反饋,Flex在遠程教學系統開發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袁勤勇.XHTML實例精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3-31.
[2] 于鵬.網頁設計語言教程(HTML/CSS)[M].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3-12.
[3] 呂曉鵬.Flex3.0―基于ActionScript3.0實現[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5-9.
[4] 武法提.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9.
[5] 尹增明 WEB應用開發[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103-117.
[6] Sandeep Singhal等.網絡虛擬環境設計與實現[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12-27.
Research on Flex’s Appli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stance Teaching System
DENG Meng-d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China)
Abstract:In the distance teaching system, excellent experience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but most traditional teaching systems are based on HTML, users’ experience is difficult to be met. Flex brought new pattern for client design, that is: page-centered to component-centered, Flex also could combine the deployment flexibility of B/S model and excellent user experience of C/S mode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se areas: interface design, interactive design, and offline application.
篇10
為了培養學生設計創新能力,依據HAT?CDIO培養模式對“產品設計方向”的主干課程進行群化設計劃分為歷史人文精神塑造課程群、交互界面設計課程群、產品設計課程群、基礎技術課程群和通識課程群等,以一門立體構成課程建設為例按照學習認知規律構建網絡課程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利用信息網絡平臺拓展學生視野,采用項目實訓和小組公關等方法進行產品實訓,訓練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以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經過實踐取得一定效果。
關鍵詞:
創新能力 產品設計方向 課程群
前言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結合工業設計人才的社會需求,著力于培養專業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僅要求學生具有廣博豐厚的基礎知識,運用這種知識的能力,還要求具有創新意識、合作能力與團隊精神。基于這樣的人才觀,架構“產品設計方向”的課程群,對教學計劃中的課程進行系統的研究、歸納、總結,立足于產品設計方向的核心課程,將緊密相關的課程進行系統優化,使之滿足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體系的需要,以課程知識的交叉融合、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銜接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參與意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培養,實現產品造型設計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綜合訓練目的,以此培養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
1.創新能力的內涵
創新能力是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創造力是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以個^專長為核心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綜合體,是其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就業能力是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動力,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要素。這是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靈魂。如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產品設計方向課程群建設的必須考慮的問題。
案例一可折疊購物籃。從收納和節省空間角度考慮:在形態和選材設計中從折疊水杯中獲得靈感,運用TRIZ理論中的復制原理設計一款長方形可1申縮的購物籃。實用新型專利的獲得認同了學生的設計。
案例二公司網頁設計。學生在校期間為各類公司設計網站展示頁,設計創新的不竭來源在于每天上網瀏覽2小時網頁,保證設計的網頁跟上社會的發展。各類設計方案的被采納是學生的設計獲得認可。
正如TRIZ理論中描述產品設計是要解決問題。解決常規問題的設計是常規設計,解決發明問題的設計是創新設計。所以解決問題是有方法的,獲得認可是學生持續設計的動力。
2.產品設計方向課程群模式的設計
結合人才培養目標的“HAT-CDIO”模式,即“Humanity-Art-Technology?CDIO”其內涵是:“祟尚人文精神、藝術與技術交融、創造與執行并舉”。“CDIO”代表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它以產品從研發到運行的整個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學習方式。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與藝術修養,以藝術激活產品創新的靈感,以人文精神的博大精深滋養設計師的人格魅力,建成“HAT-CDIO”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該模式的指導下研究在產品設計方向課程群教學環節中以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為目標,采用大學生科技立項、“導師制”指導等模式積極研究,充分利用大學生行為在個體和群體兩方面互相促進影響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學生群體中的從眾心理,使榜樣的力量形成強大的示范效果和導向作用,培養出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優秀的大學生群體,達到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目標。
2.1課程群的分類
深入探究不同年級學生對應逐漸遞進技能學習目標,在“HAT”指導下,課程設置以工業設計史為引領的包含中外美術史、中外工藝美術史、設計美學、產品設計欣賞等“歷史人文精神塑造課程群”;以藝術審美為目標的色彩構成、平面設計理論基礎、廣告設計、文字與標志設計、CI設計、產品交互設計等“交互界面設計課程群”;以培養學生設計創新能力建設為目標的產品造型基礎、產品交互設計、產品語義設計、產品開發設計等“產品設計課程群”;形成設計表達展示課程群、基礎技能課程群、建模軟件課程群等基礎技術課程群以及高數、英語、力學、思想教育等的通識課程群。每一課程群的建設從培養目標入手,從授課內容、授課方法、授課學時,考核方式、先后課程間的銜接等問題教師們集體研究討論,解決了課程間斷檔和交叉重疊的問題。依據不同教學目標建立不同課程群,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藝術熏陶和科學技術。從而構建能夠有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課程群模式。
2.2產品設計課程群建設
“產品設計”作為該課程群的主干課程,提供給學生運用其它相關課程所授知識、理論、技能的運用空間,是學生系統學習產品設計方法,開展創新思維,理論聯系實際開展系統設計實踐的有效途徑。強化課程教學環境,發揮課程群的集群優勢,―方面依托本科教學專業建設的教學環境,為專業實踐教學,建構更為有利的實驗硬件設施;另―方面,利用Internet網絡平臺,建設網絡教學、師生交流,乃至國際交流的網上通道。
在以往的產品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產品設計的視覺化、審美化、表象的材質變化,缺乏與實際的聯系,缺乏對產品使用功能的開發研究,缺乏對生產環節的研究。為增加產品設計教學的深入性和系統性,擬將教學課程設置為產品設計三個單元和產品造型設計基礎、造型材料與工藝、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有機組合,更注重使產品符合設計過程實現、生產、使用的基本規律,使設計表現更規范、合理,注重產品材質的選擇與實際產品性能、功效及其加工生產相結合。從草圖構思到效果圖,從工程圖到模型制作,從模型制作到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批量化生產,結合以產品的使用感受與體驗歷程,形成了一個理論到實踐的完整、系統的、有機實踐過程。同時,在產品設計中引入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對CAD、Pro/E等軟件的應用,給產品設計帶來了新的、寬廣的設計視野。具體研究方法如下:
1)建立了合理、科學的產品設計教學體系,即“理論一實驗一項目實訓”。將“項目實訓法、小組攻關法”等教學方法運用到產品設計課程群建設中,讓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大學生科研立項、競賽項目、外觀專利申請或生活實際設計。通過設計訓練使學生將項目分析、設計到最終實現全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能有機融合,進而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解決了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低的問題。
2)圍繞提高學生的設計應用能力,注重交流,拓展學生視野。在教學中建立理論和實踐的聯系,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除選用經典案例外,更多地聘請著名教授、設計師舉辦講座,擴展師生的視野,促進教學的橫向交流,增強院校間教學的橫向交流,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的綜合設計意識與視野得以提升。
3)組建師生設計團隊。由教師帶領學生組建專業設計團隊,如功能設計小組、產品形態設計小組、三維建模組小組等,實踐指導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定期為專業設計團隊進行授課和相關輔導。
2.3探索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的課程建設
在“HAT?CDIO”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應用輻射式研究方法確定每個課程群中具體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及每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形式。以立體構成課程為例:立體構成網絡課建設設置了“立體課堂、模型素材、經典案例”等9大模塊,構成導引、理論學習、在線測試、案例學習、實踐演示和師生互動一個完整的教學環路,如圖1所示,立體構成的教學體系。立體課堂視頻教學部分承擔理論教學任務,是實現翻轉課堂的基礎保障。實踐演示模塊也采用了視頻教學模式,涵蓋實踐教學體系中全部內容。模型素材模塊用虛擬現實技術自主開發了大量交互演示課件。是對實踐演示模塊的深度拓展。分步式的教學設計和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熟練體驗交互功能和配色功能,使學生有清晰地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強化了設計感知能力。
2.4構建實施保障平臺
1)搭建專業訓練平臺,注重設計理論與實際課題相結合。
CDIO的通用理論與工業設計專業特點的匹配既要結合又要創新,突出人文、藝術、技術相結合的專業特點。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根據綜合化模式的產品設計性質,將專業訓練分成三個平臺,即為改良設計訓練平臺、創新設計訓練平臺和系列設計訓練平臺。基礎性小課題是基礎教學,一般可采用快題設計的方式,跟隨課堂理論教學之后進行相關訓練,特點是每個課題解決一個方面的問題。結合《產品設計I、II、III》三門課程進行循序漸進三個單元的綜合性課題:基于工業設計方法論的來自生活實際的模擬課題和面向應用的社會實際課題;結合礦業院校的資源與技術優勢在教學和科研中積極開展礦山機械、礦用安全裝置等的開發和研究,畢業設計中也進行了平巷人車、多用安全帽、截割部試驗臺等實際項目的研究和設計。社會實際課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設計應用能力。
2)實踐基地建設,完善實踐操作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學校研究與設計大賽和企業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的參賽作品和畢業設計能做到有的放矢來訓練使“HAT-CDIO”教學理念和模式貫穿工業設計整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校期間掌握設計、建模、制作和展示設計能力,力爭實現零就業期。
學校實訓中心和現代制造工程中心以及工業設計的實驗室在實踐教學中發揮很大作用,很好的服務于教學、學生實踐、創新活動。能滿足完成校內實踐教學任務的需求。校外實踐基地是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場所,學生積極參加學校或社會舉辦的技能培訓,提高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
3)部分課程進行改革考核方式,著重培養應用能力。
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尋求更合理、更全面的考核方式。
課程改革采用全過程考核方式。考核學生在學習過成中的態度以及對問題的理解以及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即由平時課堂表現、課堂訓練過程、課題設計結果評價、期末考試等組成。讓學生明確成績組成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出勤率提高有一定效果。
例如“工業設計史”教學中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采用“平時20%+‘教’‘學’設計10%+項目研究20%+筆試50%”考核方式,使學生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3.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