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鄉村振興工作匯報
時間:2022-01-25 16:57:55
導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鄉村振興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大力實施農村生活垃圾轉運處置工作
一是積極推行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根據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各鄉鎮大力推進“五清四化”、“八改兩建”、“兩抓一控”、幸福美麗新村和特色民居傳統村落建設工作,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積極推行源頭減料、分類收集。積極采用農戶分類投放、保潔員二次分揀的方法,從源頭進行分類。分類收集的垃圾,要分類進行處理和處置。對可回收的垃圾,進行儲存,回收售賣;對可焚燒的垃圾利用家中的灶和鋼爐等在家中進行焚燒,對垃圾進行二次利用燒水做飯;對可堆肥垃圾,進行堆肥處理后返田,發展生物質能源;對不能回收利用和不易降解的其他生活垃圾,進行城鄉收集轉運處理。
二是全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活垃圾轉運以鄉鎮為單位建設轉運站,做到日收日運,1個鄉鎮原則上建設1座轉運站,并配備相應的封閉式運輸車輛。自2012年起投資為1875萬元建設完成全縣除章谷鎮和革什扎鎮外,其余10個鄉鎮均建設一個生活垃圾處理或轉運站,每個鄉投資50萬元;完成77個村的縣農村生活垃圾轉運設施設備標準化建設,11個村的生活垃圾轉運收集設施;通過縣委農辦及農牧局通過宜居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完善了64個村農村生活垃圾池。于2019年環保局對鎮及鎮6個村每村配備了垃圾車、16個垃圾箱、每戶一個環保手推車等設施。結合傳統村落項目的實施,新建4個村的垃圾焚燒爐及垃圾堆放處,目前正在建設中。
二是積極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運營。為了確保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持續長效治理,不斷加大城鄉環衛一體化運營管理的。章谷鎮、墨爾多山鎮、格宗鎮、甲居鎮、革什扎鎮、梭坡鄉和章谷鎮水子片區全部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集中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治理模式,由環衛公司進行轉運;其余邊遠、不具備城鄉一體化垃圾治理條件的鄉鎮,應結合當地實際,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轉、鄉處理”模式,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有效處理。生活垃圾轉運至縣垃圾填埋場、鎮垃圾填埋場和各鄉鎮垃圾填埋場處理。行政村生活垃圾轉運體系覆蓋率達78%,農村生活垃圾日常運營管理良好。
二、大力實施建制鎮污水收集建設
根據《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州城鎮生活污水和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實施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辦發〔2021〕10號)文件要求,我縣需在2023年之前完成9個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目前鎮、鎮和鎮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正在組織第三方公司對鎮、鎮、鎮3個建制鎮開展項目建設前期工作,鎮移民安置點污水處理設施現已完成前期工作,完成主管網鋪設,計劃于2021年底前建設完成,年底我縣建制鎮污水處理率將達到44%。
三、不斷加強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示范利用工作
先后制定了《縣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示范縣建設工作方案》、《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方案》,將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示范納入鄉村振興、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截至目前我縣共有19個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7個村被評為省級傳統村落,入選數量位居全州第一、全省前列。我縣以創建全域傳統村落為目標,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示范帶動與全域推進并重,政府投入與撬動社會資本并重,確立了19+27+n工作推進思路,優先重點實施中路片區5村連片示范建設。2021年實施了村、村、村、村4個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含傳統村落標識牌、垃圾焚燒站、廁所、古建筑維修)。
四、切實保障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
一是召開了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推進會,進一步梳理了我縣2021年度“治欠”領域的問題,聚焦涉及施工的單位三級聯動抓落實,進一步健全權責清晰、環環相扣、可被追溯的責任鏈條,把問題分解到部門、具體到項目、落實到崗位,確保每項工作、每個環節都有人盯、有人管、有人負責,真正讓安排部署的工作落實到位。
二是落實了制度要求。根據《年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考核細則》的文件要求,進一步落實了農民工工資實名制管理和農民工專用賬戶要求,對農民工工資與工程款實行分賬管理,明確了分賬撥付的工作流程,完善了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制度。目前,我縣所有在建工程項目已全部繳納了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實現了全覆蓋。
三是健全了監管機制。定期到全縣各個工地開展民工工資支付情況核查。每逢元旦、春節等特殊時期,定期組織相關各工地責任人召開預防和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會議。2021年,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根治欠薪夏季專項行動”,在建工地未發生一起農民工欠薪事件。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將嚴格按照省州縣鄉村振興戰略工作要求,進一步加大農村垃圾轉運工作、建制鎮污水設施建設等工作力度,強化監管、細化機制、壓實責任、掛圖作戰,不折不扣地將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各項工作做實、做細,做到實處,確保農村人居環境切實改善,廣大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民生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