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工業化發展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14 03:47:00
導語:統計局工業化發展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有利于理清發展思路,擴大經濟總量,提升綜合實力,全面把握發展內涵,有效配置公共資源,提高政府的決策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我市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是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富民強市的第一推動力。在上世紀7、8十年代,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制造業十分發達,冶金、電器、機械、化工、紡織、水泥、釀造、煙草、印刷、食品等工業在全省舉足輕重,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名列全省前矛,是上世紀90年代國家頒布的首批“小康城市”。但撤區設市以來,市一下由工業城市變成了農業大市,工業雖具有一定的基礎,但仍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工業經濟總量小,產業關聯度低,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人力資源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明顯,產業空虛問題突出,勞動就業和群眾致富壓力大,GDP結構及不合理,二產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中心城區的區域優勢未能得到充分體現,“龍頭”地位沒有發揮應有作用,錯過了工業化發展的大好時機,嚴重制約了我市經濟社會快速轉型發展戰略的實施。因此,在“十二五”期間,我市應立足自身實際,充分發揮區位、資源、交通、環境日益改善等優勢,加快推進“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適應新形勢,解決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和矛盾,實現富民強市,全面建設小康。
我市加快推動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在指導思想上,應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原則,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推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在指導基本原則上,應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效益為中心,以保護環境為前提,堅持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在發展目標上,應努力實現工業經濟總量、工業集中度、工業經濟效益等方面的明顯提高。為實現上述目標,特建議:
一、培育產業集群。堅持科學規劃,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完善工業園區“一區二園”管理模式,按專業分工突出,協作配套緊密、規模效應顯著、提高工業集中度的要求,科學規劃產業布局,進行產業定位。積極引導企業入園,項目向園區集聚,產業向園區集群。重點辦好工業園區,爭取三到五年形成規模。培養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無污染的都市工業,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能力。進一步加大對重點企業的支持力度,培養扶持一批名牌產品。對技術改造項目、效益好、有還貸能力的工業企業所需的流動資金貸款優先給予支持。建立工業發展引導資金。設立市推動新型工業化專項引導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保持逐年增長,重點支持產業集群核心企業、精深加工項目、新材料新產品研發項目、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節能降耗項目。
三、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打造信息化平臺,發展電子商務,推動工業經濟增長。建立健全自主創新與合作創新機制,突出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對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與人才資源為加快推進我市新型工業化服務。運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支持重點企業加大投入實施技改項目,不斷增加綜合競爭力。
四、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引導資源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集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力推進節能降耗。突出抓好重點耗能行業企業的節能降耗和節能技術改造,引導企業引進、發展先進工藝和技術,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和設備。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推進清潔生產,創建環保模范企業和清潔生產示范企業。
五、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在招商引資方面,要注重三個環節。一是引資要引智。在招商的同時,注重在招商引資中招才引智,以重大項目引才聚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進一步吸引各地人才,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人才攜帶高新技術成果、資金和團隊來創新創業。二是招商要選商。招商要按照我市產業方向的定位,有的放矢,要從企業稅負、就業容量、科技含量、環保要求、發展前景等諸多因素去考慮,嚴格控制新上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企業項目。三是招商要固商。對已簽約和入園的項目,要健全跟蹤落實機制、強化責任考核,認真做好協調服務工作,確保合同項目真正轉為開工建設項目,切實提高項目的資金到位率、履約率和開工率,真正做到簽約一個,成功一個。
六、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一是優化服務環境,建立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加大對新型工業化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務力度,提高審批效率。二是要優化執法環境。深入開展“創造穩定環境,建設平安”活動,規范對企業的執法行為,嚴肅查處和曝光亂罰款、亂收費、亂攤派、亂檢查的“四亂”案件,減輕企業負擔。三是要優化基礎設施環境和市場環境。加強電力、交通、城建等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土地儲備,保證工業用地,要認真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禁止市內企業惡性競爭,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四是要優化社會環境。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合力。進一步完善市級領導定點聯系企業制度,幫助及時協調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各部門要圍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細化工作措施,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