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問題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6 11:12:00

導語:政務公開問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務公開問題調研報告

推行政務公開是提高行政效率,強化政府機關作風建設,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手段,對于完善民主與法制建設,加強民主監督,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都將產生深遠的意義,是政府的“陽光工程”。目前,政務公開工作發展勢頭很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我們解決。

一是體制制約因素明顯。推行政務公開,就目前現行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而言,應該說是一項大的制度變革,它要求各個公開的機關和部門,必須由傳統的封閉式工作模式轉變為開放式的運行模式,原有的工作機制和制度規范,都要相應地進行調整,特別是在權力配置、權力運行、權力制約這些要害環節上,都要做出較大的改革。如果把推行政務公開僅僅當作簡單的工作方法改進,不在機制、制度和管理上進行改革和尋求突破,這項工作就不可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甚至會陷入誤區,流于形式。

要解決體制問題,就要盡快建立與政務公開相適應的、高效廉潔的行政運行機制,形成配套完善的政務公開制度規范,具體來說就是:建立五大機制,完善四個程序,強化四類制度規范。五大機制是:領導機制、工作機制、培訓機制、考核評價機制、監督機制。四個程序是:公示程序、承諾程序、監督程序、追究程序。四類制度規范是:公開內容的制度規范,重點圍繞用人權、決策權、審批權、辦事權及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全面公開。公開形式的制度規范,在因地制宜、形式多樣的基礎上,著重加強必要的硬件建設。公開結果的制度規范,按工作的性質和時效分為定期公開、階段公開和適時公開。公開監督的制度規范,主要采取內外有別的方法,健全組織,廣開渠道,搞好民主議政、評政。構建政務公開的基本制度框架,保證這項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二是縱深推進乏力。在政務公開工作由點到面普遍推開、初具規模后,適時地抓好工作引深是十分必要的。當前主要有兩個問題制約著引深工作。一是公開不到位,特別是對人、財、物等權力運行的核心部位觸動不大。二是公開中搞形式主義,表面文章多,實際效果差。有的甚至弄虛作假,引起負面效應,必須改變。

要推進政務公開向縱深方向發展,必須著重抓好兩個方面:一是圍繞實效下功夫。各級黨委、政府及其行政部門,作為政務公開的主體,要強化“三個意識”,實現“三個促進”,即強化公仆意識,促進政務公開更好地適應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強化責任意識,促進政務公開的各項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強化爭先創新意識,促進政務公開工作不斷上臺階上水平。二是要真正用規章制度、組織紀律保障政務公開的順利推行。推行政務公開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在具體操作上,要體現工作的嚴肅性,在檢查考核等指標上,要有明確的要求和標準,要及時制定相應的責任追究辦法,對不公開、假公開的主要責任者,要通過誡勉教育、組織處理、紀律處分、法律追究等手段嚴厲懲處。同時,要注意樹立長遠和全局觀念,根據形勢的發展,適時地向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政務公開過渡。

三是公開載體不夠規范。目前公開的載體一般采用報刊、專欄、政務專刊、廣播電視形式,未在公眾注目場所設立固定的政務公開欄,較少采用電子信息技術公開和管理政務,“電子政務”工程起步慢、水平低,公開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不規范、質量不高。由于公開的載體不夠規范,導致公開的形式比較單一,隨意性較大,內容不夠細化,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群眾難以監督;同時也導致公開的形式與內部運作不協調,以表面功夫遮掩不正之風,政務公開監督小組的作用發揮不明顯。

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工程,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管理和公開政務是政務公開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們要制定“電子政務”發展的總體規劃,有計劃、分步驟實施“電子政務”工程,規范操作規程,逐步形成從局部到整體,從單機到聯網,從若干事項的聯網管理到全方位全過程的聯網管理,形成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電子政務”網絡,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