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房重建交流材料
時間:2022-10-21 04:25:00
導語:農房重建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5.12”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大量房屋倒塌或嚴重損壞。在農村,有倒損農戶347萬戶。對這些農村受災群眾來講,損失之重、打擊之大,不言而喻。在應急救災階段基本結束后,切實抓好農房恢復重建工作,關系到幾千萬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災區的長遠發展。
農房恢復重建要堅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樹立抓恢復重建就是抓發展的觀念,切實按照“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的總體目標,立足于當前的現實情況,著眼于長遠發展,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做到科學布局、功能完善、設施配套,讓災區群眾安居、安定、安全、安心,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恢復重建的過程,成為既是一個原地起立的過程,更是一個發展起跳的過程。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在優化和提升上下工夫。
一是要在住房的安全性能上優化提升。恢復重建的住房是農戶生存發展、安居樂業的條件和基礎,住房的安全是恢復重建工作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在重建中要科學選址,在科學勘察、評估的基礎上做到“一避、二讓、三高”。一避就是避開地震斷裂帶,避開滑坡地段和泥石流;二讓就是要讓開水道和風道;三高就是盡量在高坡、高地和高臺選址,抬高宅基地。要注重建設質量,提高抗震標準,嚴格按照抗震建設標準和適宜的建筑結構,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整體提高建筑質量,增強抗震防災能力,通過災后恢復重建,使災區的農房質量和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絕不能因為趕進度就忽視質量,做到恢復重建不留隱患、不留遺憾、不留包袱。
二是要在農房空間布局上優化提升。農房重建的主體是農戶。受災農戶的意愿和所擁有的資源及條件是農房重建工作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農房重建空間布局的選擇應在安全的前提下實行就地、就近分散建設,由農戶在原地重建。這樣做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等農戶自身擁有的生產資料,就地取材,減低建設成本,加快工程進度,保證建設時間。另一方面農戶可以沿襲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有利于保存傳統的地緣文化和民族文化,保持人與自然內在的聯系。農房空間布局的選擇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戶制宜。對原址地處山高、路險,遠離場鎮、村莊、教育和衛生等公共資源,交通和電力等基礎設施不配套,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的受災農戶,在恢復重建過程中應考慮搬離原址相對集中修建,以改變其生產、生活環境和條件。我們應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出發,把農房重建與新農村建設、與鄉鎮的場鎮建設和村莊建設相結合。在堅持有利于生產發展,有利于保障權益,有利于社會管理,有利于提高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整體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建設。宜分散就近分散,宜集中的就相對集中,有條件的地方按照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聯動的原則,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適度向小城鎮集中修農房。要在重建過程中探索和創新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公共財政制度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三是要在農房結構和功能上優化提升。農房重建關系受災農戶的長遠生計,是保障生活質量、實現全面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住房結構的合理和功能的完善是提高住房條件和水平的重要標志。在恢復重建工作中,既要考慮人民群眾的經濟承受能力,又要著眼建設小康社會的這個長遠目標,在住房的設計和規劃上突出超前和適用。既要考慮到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同時又要考慮到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房屋的建筑面積和功能的設計上既不能貪大求洋,同時又要保證安居樂業和小康生活的要求。在能力和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充分尊重農戶的意愿,盡量一步到位,修建安全、經濟、寬敞、舒適、適用的住房。自身條件較差的農戶,規劃設計和基礎盡量一步到位,逐步建設和完善,逐步恢復重建,使災民生活住房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四是要在農村基礎設施配套上優化提升。農房重建的目標就是在保證群眾有住房的基礎上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基礎。我們要樹立全局意識,增強發展意識,把村莊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內容納入恢復重建中通盤考慮。農房集中重建地點應當配套建設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并按比例配備學校、醫療點、集中供水點、公共衛生間、垃圾收集點、日常用品供應點、少數民族特需品供應點以及必要的文化宣傳設施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確保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強化基礎,設施配套。要立足民生,不但讓人民群眾能夠住下來,體現“安居”,而且要讓人民群眾住下來后還有利于自身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體現“樂業”。通過恢復重建逐步使交通、通信、市場服務體系得到完善和配套。
五是要在農戶自身發展與產業發展上優化與提升。農戶的住宅既是生活資料,又是生產資料。農房恢復重建既是作為生活資料的住房的恢復,又是作為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恢復。適宜旅游的村莊又可借重建打造山村,發展旅游。恢復重建的過程也是發展的過程,在重建中一定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人為本、尊重農民志愿、做好重建規劃、扎實穩妥地推進農房重建。既解決好群眾的居住問題,又推動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為農民群眾恢復生產、增收致富打下堅實的基礎。要處理好生活居住與生產發展的關系,統籌考慮生產發展的問題,要把農房選址是否有利恢復生產、發展主導產業作為災后重建的一項重要內容來考慮,為農民穩定增收和建設新農村奠定基礎。對于新規劃易地搬遷的村莊,必須要在新搬入地配套解決耕地等生產資料,為搬遷后發展生產提供最基本的土地等資源保障,努力培育適合自身發展的主導產業,確保生活有房住、生產有地種、生計有保障,建成安居樂業的新家園。
要保證農房重建在恢復中優化和提升,必須堅持政府領導、災民主體、社會支持的運行機制。
群眾是受災主體,也是災后重建主體。四川省多年的救災實踐表明,在重建家園的過程中,越是尊重受災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作用,災后重建成果就越有成效和可持續性。在達州洪災恢復重建中,災區人民群眾就喊出了“只要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房子自己建”等口號,將精神力量轉化為了巨大的災后重建熱情。“5·12”汶川特大地震,恢復重建任務前所未有,必須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充分發揮災民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建房”為“我要建房”,在恢復重建中發揮主體作用,挖掘自身的潛力和資源。一是籌措資金。各級政府的補助和社會支援畢竟不能完全滿足建房所需,大部分的資金需受災群眾通過動用積蓄或者借貸的方式來解決。二是組織建筑材料和勞動力。地震災害后,受災群眾原有住房中的部分建材,如木料、磚等還可以繼續使用,自有山林中也可以采伐部分木材。另外受災群眾可以通過鄉鄰相幫的形式組織部分勞動力。這些受災群眾自有的重建資源和人力資源,通過自身努力,可以發揮巨大作用。三是維護自身權益。民政部門在查災核災、災情評定、建房選址、造型設計、補助標準與金額等具體工作中,都必須讓受災群眾真正參與,實行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重建工作才能贏得群眾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恢復重建,政府是主導。政府的作用主要通過以下五方面體現:一是政策扶持。在出臺補助政策的基礎上,及時出臺土地、稅費、金融、電力設施、廣播通信設施安裝等相關優惠政策,出臺減免土地出讓金、建設配套費等相關規定。二是整合各類重建項目資源。充分整合農業、林業、水利、交通等各類惠民項目資金,向農房重建傾斜,集中用于災后毀損農房重建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三是提供優質服務。在災后重建過程中,群眾自身辦不了的事情,政府要千方百計提供好服務:認真做好災后重建房屋的建設規劃、地質評估等工作,逐戶落實選址方案,依照群眾要求進行房屋設計;協調落實重建土地;著力降低重建成本,嚴控建材市場價格,嚴厲查處擾亂市場、哄抬物價、牟取暴利等行為;組織協調重建勞力,組織協調施工隊伍;對五保戶、特困戶、重點優撫對象實行結對幫扶,保證災后重建不留死角;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在各重建工地設置專職質量安全監督員,隨時進行工程質量監督檢查,發現隱患及時督促整改。四是加大投入。在中央、省和對口支援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市、縣兩級的財政投入,增加對受災群眾的補助力度;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對受災群眾重建農房的信貸,確保信貸優惠政策到位。五是鼓勵社會參與。發動企業及社會各界積極為受災群眾捐款捐物、奉獻愛心;動員市(縣、區)黨政機關單位幫扶重災鄉鎮,落實幫扶項目,幫助建房資金;號召群眾無災幫有災,輕災幫重災,鄰里互幫,幫工幫料。